这首诗不仅是友情的赞歌,更是苏轼在绝境中精神世界的深刻写照:
1. 患难见真情的礼赞:
诗歌开篇便以“方外友”与“尘土窟”形成鲜明对比,盛赞参寥子超尘脱俗的品格。在举世避之不及之时,唯有真友能“闯口见平生”,这种情谊超越了世俗功利,直抵灵魂。
2. 深刻的自我剖析与精神仰慕:
苏轼毫不掩饰自己的困境,以“坎井蛙”自比,而将参寥子喻为高飞的“冥鸿”。这种自嘲并非自卑,而是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清醒认知,以及对更高精神境界的真诚向往。
3. 超脱的相聚与达观的离别:
“相对真忘机”一句,道出了二人相聚时的最高境界——忘却一切世俗烦恼与机心,达到心灵的纯粹交融。
诗的结尾虽有“奈此千里别”的无奈,但最后的邀约“邀公匡庐归”,却将离愁升华为对未来重逢的浪漫期许,展现了苏轼一如既往的达观。
总结:《次韵答参寥》这首诗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政治风暴中跌落谷底,却在友情与智慧中获得支撑的苏轼。他与参寥子的交往,是中国文学史上士人与僧侣交游的典范,完美诠释了何为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也展现了苏轼人格魅力的核心——无论在何种逆境中,都能保持精神的纯净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。
苏轼的《书衮仪所藏惠崇画》通常被更广泛地称为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(其一),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题画诗之一,以其生动的再创造和深邃的哲理而流传千古。
一、全文与注释
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(其一)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注释:
惠崇:北宋初年着名的僧人画家,工于画鹅、鸭、雁等小景,尤其善于描绘寒江远渚的萧洒虚旷之象。
衮仪:此画收藏者的名字,生平不详。
蒌蒿: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嫩茎可食。《诗经》中即有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”的记载。
芦芽:芦苇的嫩芽,又名芦笋,可食用。
河豚:一种肉味鲜美但肝脏、生殖腺等部位有剧毒的鱼类。烹食前需严格去毒。
欲上:指河豚在春天江水回暖时,逆流而上,从大海回游到江河中产卵,此时最为肥美。
二、白话翻译
竹林之外,斜逸出三两枝初绽的桃花,
春天的江水开始转暖,是那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感知。
岸边的蒌蒿已经长满湿地,芦苇的嫩芽才刚刚冒尖,
而这,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、变得肥美的时候。
三、创作背景
1. 艺术渊源:诗与画的交融
这首诗是苏轼为好友惠崇和尚的一幅画作《春江晚景图》所题的诗。原画已失传,但通过苏轼的诗,我们得以想见画中的景象。这是中国“题画诗”传统的典范之作。
苏轼本人是文人画的倡导者,他提出的“诗画本一律,天工与清新”理论,强调诗与画在意境上的相通。这首诗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实践。
2. 个人境遇:元佑年间的闲适心境
此诗大约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(1085年)至元佑年间(1086-1094),苏轼在京城汴京任职。此时他暂时脱离了被贬的困境,生活相对安定,有更多闲暇品味艺术与生活。
因此,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恬静、愉悦的生活意趣。
3. 文化背景:美食家的联想
诗中由“蒌蒿”、“芦芽”联想到“河豚欲上”,并非画面所有,而是苏轼的艺术再创造。
宋代士大夫有食河豚的风气,而蒌蒿、芦芽正是烹煮河豚时常用的佐料。苏轼通过联想,将视觉艺术(画)延伸至味觉记忆(食),并融入了对物候变化的深刻理解,极大地丰富了画作的意境。
四、作品意义与赏析
这首诗的绝妙之处,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画面描述,完成了从“画中境”到“诗中意”的升华:
1. 动态的生命感:
画是静止的,但诗赋予了它动态的生命。一个“知”字,将鸭子对外界温度的敏锐感受拟人化,点活了整个画面,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。这不仅是鸭子的感觉,更是诗人对春天万物复苏的全身心体验。
2. 深刻的哲理:
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 蕴含着一个普遍真理:实践出真知。长期在水中生活的鸭子,才能最先察觉到水温的细微变化。这启示我们,只有深入生活、亲身实践,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先机和本质。
3. 丰富的想象力:
后两句是典型的“苏轼式”联想。他从画面的视觉元素(蒌蒿、芦芽)出发,调动生活经验,联想到画外不可见的美味(河豚),在诗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、充满生机的春日生态系统。这不仅补充了画意,更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。
总结: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(其一)不仅是一首优秀的题画诗,更是一首独立的哲理诗。它巧妙地将绘画美、意境美和哲理美融为一体,用最浅显、清新的语言,捕捉了初春的生机,揭示了实践的真理,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巨匠无与伦比的洞察力与创造力。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