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 分清主次矛盾:
在复杂的环境中,必须准确识别谁是主要的敌人,谁是次要的敌人。解决了次要矛盾,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,主要矛盾可能因此变得更加突出和危险。
3. “内忧”往往大于“外患”:
傅傁将内部的智氏视为比外部的郑国更致命的“忧”。这提醒任何组织,内部的团结、治理结构的健康、核心团队的稳定,往往比应对外部竞争更为根本。许多组织的失败,并非源于外部攻击,而是源于内部的瓦解。
4. 对“成功”的辩证看法:
成功有时会掩盖问题,甚至成为更大失败的催化剂。这句“忧未艾也”是对“胜利宣言”的冷静纠偏,提醒我们在任何成功之后,都要反问自己:“真正的挑战结束了吗?还是新的挑战刚刚开始?”
六、作者介绍
《左传》的传统作者被认为是左丘明。
生平:春秋末期鲁国史官,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称其为“鲁君子”。左丘明是春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,他的着作《左传》和《国语》开创了中国史学的传统,他本人也被誉为“文宗史圣”。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史学巨擘的生平及其体现的精神。
详细生平经历
左丘明的生卒年大约在公元前556年—前451年之间,关于其姓名,一说姓丘名明,因曾任鲁国左史官,故称左丘明。
家学渊源与早期经历:左丘明出身史官世家,其先祖曾任楚国左史。在家庭熏陶下,他养成了广求博学、慎言谨行的品行,后出任鲁国史官——太史。
与孔子的交往:左丘明与孔子关系密切,二人互相敬重。孔子曾言:“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” 这表明他们在反对虚伪、崇尚坦诚上志同道合。据说左丘明还曾与孔子一同入周王室查阅史籍,以修《春秋》。
着述历程:
为阐释孔子所着《春秋》的微言大义,左丘明作《春秋左氏传》(即《左传》)。《左传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,记事丰富,文笔生动。
左丘明晚年双目失明,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让他振作起来,口述历史,由其子孙整理,最终编成《国语》。《国语》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。
晚年与身后:左丘明晚年辞官回乡,最终安葬于故乡(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)。他的高尚品德和史学贡献为后世景仰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尊称其为“鲁君子”。唐太宗等历代帝王也多次追封。
体现的精神品质
左丘明的生平和着作,体现了多种宝贵的精神品质:
1. 秉笔直书的求真精神
作为史官,左丘明忠于历史记录,继承了春秋时代史官文化崇尚真实的基本特征。这种忠于史实、秉笔直书的精神,为后世史家确立了典范。
2. 坚韧不拔的意志力
左丘明晚年虽双目失明,但他克服身体障碍,坚持完成《国语》的编纂。司马迁“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”的记载,正是这种在逆境中奋发有为、坚韧不拔精神的写照。
3. 崇高的史德与君子人格
左丘明被孔子引为同道,共斥虚伪,其正直坦诚的品格可见一斑。他被称为“鲁君子”,故乡肥城也因此被誉为“君子之邑”,这都体现了世人对其君子之风的认可。
4. 深邃的儒家思想与民本关怀
左丘明的思想属于儒家体系,他尊崇德、礼,重视民众力量,具有重人和、轻鬼神的理性倾向。在《左传》中,他借“史曰”等形式发表的评论,以及通过生动叙事(如“不贪为宝”)寄寓褒贬,都体现了其儒家价值观和民本关怀。
左丘明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、深刻的洞察力和杰出的文学才华,为我们留下了《左传》和《国语》这样的文化遗产。他秉笔直书的求真精神、坚韧不拔的意志,以及高尚的君子品格,至今依然闪耀着光芒。
相传左丘明受教于孔子,并为孔子的《春秋》作传(解释和补充),故称《春秋左氏传》。相传他也是《国语》的作者。
(现代学界对于《左传》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有不同观点,但传统上仍尊左丘明为其作者。)
总结:“忧未艾也”短短四字,是历史智慧的结晶。它穿越时空,告诫每一个时代:在欢呼胜利之时,更要警惕那些潜伏的、尚未终结的深远忧患。这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洞察力,也是一种永恒的领导哲学。
成语“方兴未艾”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成语,它描绘了一种事物正在蓬勃发展、远未到达止境的蓬勃状态。
一、成语溯源:从经典中走来
“方兴未艾”是一个联合式成语,由“方兴”和“未艾”两部分组合而成,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两部儒家经典。
1. “方兴” - 出自《尚书·虞书·益稷》
原文: “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:‘念哉!率作兴事,慎乃宪,钦哉!屡省乃成,钦哉!’乃赓载歌曰:‘元首明哉,股肱良哉,庶事康哉!’” 又歌曰:“元首丛脞哉,股肱惰哉,万事堕哉!”帝拜曰:“俞,往钦哉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