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 周游列国:政治理想的实践
与孔子一样,孟子也怀着“平治天下”的抱负,中年以后带领弟子游历于齐、魏、宋、滕等诸侯国,历时二十余年。他试图说服各国君主推行其“仁政”主张。
在魏国(梁):他见到了梁惠王(即魏惠王)。面对梁惠王“何以利吾国”的提问,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“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”的着名论断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。然而,梁惠王不久便去世,继位的梁襄王在他看来“望之不似人君”,孟子遂离开魏国。
在齐国:这是孟子周游时间最长、报以期望最大的国家。他在齐威王时首次到齐,后在齐宣王时被任命为客卿,地位尊崇但不掌实权。他与齐宣王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对话,系统地阐述了“保民而王”、“制民之产”(让百姓拥有恒产)、“与民同乐”等仁政思想。着名的“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”章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便发生在此期间。然而,齐宣王表面上尊重孟子,却始终无意真正推行其主张。最终,因在伐燕等问题上意见相左,加之意识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,孟子辞官离开齐国。
4. 归老着书:思想的结晶
周游列国的失败,使孟子认识到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,他的仁政理想难以实现。晚年,他回到故乡邹国,与弟子万章、公孙丑等人一起,“序《诗》《书》,述仲尼之意,作《孟子》七篇”(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)。他将毕生的思想、论辩和事迹整理成书,这便是流传后世的《孟子》。
三、核心思想与历史地位
1. 核心思想
性善论:孟子是“性善论”的奠基者。他认为人天生具有“四端”——恻隐之心(仁)、羞恶之心(义)、辞让之心(礼)、是非之心(智)。这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,也是“仁政”学说的哲学基础。
仁政学说:他将孔子的“仁”从个人道德扩展到政治领域。主张君主应实行“仁政”,省刑罚、薄税敛、使民有恒产,反对霸道和武力兼并。
民本思想:提出了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的光辉命题,将民众的地位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,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巅峰。
理想人格:倡导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的“大丈夫”人格,强调知识分子的气节和独立人格。
2. 历史地位与影响
在先秦时期,孟子的学说被视为“迂阔”而不受重用。但从宋代开始,随着理学的兴起,《孟子》一书的地位急剧上升。
北宋:王安石变法时,《孟子》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。
南宋:朱熹将《孟子》与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合为“四书”,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官方教科书和核心经典。
元朝:孟子被追封为“亚圣公”,地位仅次于孔子。
明清: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,深刻影响了此后近千年的中国社会、政治和文化。
总结而言,孟子的一生是实践和传播儒家理想的一生。他以其雄健的笔力、不屈的气节和系统化的理论,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,最终确立了其在中华文化中万世不朽的“亚圣”地位。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