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àn,按照,依照。《商君书·君臣》:“缘法而治,按功而赏。”(缘:依照。)成语有“按部就班”。
我们来深入解析《商君书·君臣》中提出的核心治国原则——“缘法而治,按功而赏”。
这八个字是法家思想的精髓,奠定了秦帝国乃至后世两千年中国官僚体系的基础。
---
一、原文、注释与翻译
1. 原文节选
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,民乱而不治。是以圣人列贵贱,制爵位,立名号,以别君臣上下之义。地广,民众,万物多,故分五官而守之。民众而奸邪生,故立法制、为度量以禁之。是故有君臣之义、五官之分、法制之禁,不可不慎也。
> 处君位而令不行,则危;五官分而无常,则乱;法制设而私善行,则民不畏刑。君尊则令行,官修则有常事,法制明则民畏刑。法制不明,而求民之行令也,不可得也。民不从令,而求君之尊也,虽尧、舜之知,不能以治。
> 明王之治天下也,缘法而治,按功而赏。 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,以求爵禄也。明君之治国也,士有斩首捕虏之功,必其爵足荣也,禄足食也。农不离廛者,足以养二亲,治军事。故军士死节,而农民不偷也。
2. 关键词注释
· 缘:遵循,依据。
· 法:法律,法令。
· 治:治理。
· 按:根据,按照。
· 功:功劳,功绩(在秦国特指军功)。
· 赏:奖赏。
· 五官:泛指各级官吏。
· 私善:个人的恩惠、私情。
· 疾战:奋勇作战。
· 廛:古代城市中平民的住房,这里指家乡、土地。
3. 白话翻译
古代没有君臣上下等级的时候,人民混乱而无法治理。因此圣人区分贵贱,制定爵位,设立名分,来明确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。由于土地广阔,人口众多,物产丰富,所以分设各种官职来管理。人口众多就会产生奸邪之徒,所以建立法律制度、规定行为准则来禁止他们。所以,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、官职的划分、法制的禁令,是不能不慎重对待的。
处在君主的地位而命令不能执行,那就危险了;官吏有了分工而没有常规,那就混乱了;法律制度建立了而私惠还在流行,那么人民就不害怕刑罚了。君主尊严,命令才能执行;官吏整饬,政事才有常规;法制严明,人民才畏惧刑罚。法制不严明,却要求人民执行命令,是不可能的。人民不服从命令,却希望君主有尊严,即使有尧、舜那样的智慧,也是不能治理好的。
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,是遵循法律制度来施政,根据功劳大小来行赏。 凡是民众之所以奋勇作战而不躲避死亡,是为了求得爵位和俸禄。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,士兵有杀敌俘获的战功,一定让他的爵位足够荣耀,俸禄足够享用。农民不离开乡里的,也能足够奉养父母双亲,并能供给军需。所以,军士能死于节操,而农民也不会懈怠。
二、着作与作者介绍
1. 《商君书》
· 介绍: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重要典籍,主要记载了秦国改革家商鞅的政治思想与治国方略。虽非全为商鞅亲着,但其思想核心无疑属于商鞅。
· 核心思想:强调以“法”治国,主张“法治”优于“德治”;重农重战,奖励耕战;废除世卿世禄,建立军功爵制;强化中央集权,推行愚民政策。
2. 商鞅(作者与思想源头)
· 时代:战国中期卫国人,故名卫鞅,后因在秦变法有功,封于商地,故称商鞅。
· 功绩:在秦孝公支持下,于秦国推行了历史上着名的“商鞅变法”。
· 命运:其变法彻底而残酷,触犯贵族利益,孝公死后被车裂。但其法家思想奠定了秦国富国强兵的基础,为日后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。
三、核心寓意
“缘法而治,按功而赏”这八个字,构建了一个全新的、非人格化的国家运行逻辑:
1. “缘法而治”:规则的绝对权威
· 取代人治: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是“法”,而不是君主或官员的个人意志和好恶。这旨在杜绝“刑不上大夫”的特权和“私善”的干扰。
· 明确性与可预期性:法律条文公开明确,使所有臣民都知道行为的边界和后果,从而规范自身行为。所谓“法制明则民畏刑”。
· 中央集权的工具:通过一套统一的法律,将原本分散的、由贵族掌控的权力收归中央,实现“君尊则令行”。
2. “按功而赏”:功绩主义的价值导向
· 打破血缘世袭:这是对周代“亲亲尊尊”宗法制度的根本性革命。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,不再由出身决定,而是由他对国家的贡献(尤其是军功)决定。
· 强大的激励机器:它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直接捆绑。民众要想获得荣耀与利益,唯一的正途就是为国家耕田或打仗。这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的竞争活力和战争潜力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