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是君主、宰相、文武百官,对于财物税收的计算,宽松而不繁琐;但对于礼义制度,却严肃认真、极力遵守;这就是个繁荣光荣的国家了。
如果贤能程度相等,那么他的亲族先得到尊贵地位;如果能力相同,那么他的旧交先得到官职;他的臣子百官中,贪婪的都变得廉洁,凶悍的都变得善良,狡诈的都变得诚实;这就是英明君主的功绩了。
第四部分:仁德君主的作用与百姓的回应
所以,有仁德的人处在君位上,百姓尊重他如同上帝,亲近他如同父母,为他出生入死也心甘情愿,这没有别的原因,只因为他所倡导的确实美好,他所成就的确实伟大,他带给百姓的利益确实丰厚。
《诗经》上说:“我背负重担,我推动车辆,我的牛车前行,我们的任务已完成,招呼大家回家吧!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(百姓乐于为君主效力)。
所以说:君子靠德行(统治),百姓靠力气(谋生)。力气,要受德行的支配。
百姓的力气,要靠君子来组织才能成功;
百姓的群体,要靠君子来管理才能和睦;
百姓的财物,要靠君子来引导才能积聚;
百姓的地位,要靠君子来维护才能安定;
百姓的寿命,要靠君子来养育才能长久。
父子之间没有君子(的教化)就不会亲密,兄弟之间没有君子(的教化)就不会和顺,夫妻之间没有君子(的教化)就不会欢乐。年轻人靠他成长,老年人靠他养老。
所以说:“天地生养了万物,圣人成就了万物。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第五部分:批判当时的乱世
当今这个时代却不是这样:统治者加重货币的搜刮来掠夺百姓的财产,加重田地的赋税来抢夺百姓的粮食,苛刻关市的征税来阻碍百姓的交易。
不仅如此,他们还伺机抓人把柄,玩弄权术阴谋,互相倾轧颠覆,用尽手段把国家搞得衰败不堪。
百姓都清清楚楚地知道统治者的污秽、荒唐、残暴、混乱,知道国家将要面临巨大的危亡。
因此,有的臣子杀死了他们的君主,有的下属杀死了他们的上司,有的出卖城池、背叛节操而不为君主的事业卖命,这没有别的原因,都是君主自己造成的。
(在阐述了上述治国之道后,)【贤明的君主说:】“我将依据这些原则来兴起并治理国家。”或者说:“我于是起来治理它(国家)。”
三、 创作背景
《富国》篇创作于战国末期。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、战争频繁、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代。
1. 社会现实: 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,多采用法家的“霸道”思想,通过严刑峻法、横征暴敛来积聚财富,导致民生凋敝,社会矛盾尖锐。
2. 思想论战: 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,虽然主张“性恶论”,但他坚信通过“礼”的引导和教化,可以使人向善,社会可以达至和谐。他反对墨家的“节用”和“非乐”,也批判法家那种纯粹依靠威势和权术的统治方式。
3. 写作目的: 《富国》篇的核心目的,就是提出一套儒家的、可持续的富强之道。荀子认为,真正的富强不是靠榨取百姓,而是通过“节用裕民”、“明分使群”来实现。即统治者要节俭以使人民富裕,明确社会分工和等级秩序以使群体和谐。最终达到“上下俱富”的理想状态。
“我按起而治之”这句话,正是在批判了当时“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”的乱政之后,提出的一个强有力的、充满自信的解决方案宣言。
四、 寓意与解读
这句话的寓意非常深刻,它体现了荀子思想中几个核心的管理与领导原则:
1. 原则性与实践性的统一: “按”指的是原则、道理、规律。治理国家不能凭一时冲动或主观臆断,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原则之上(即前文所述的礼义、爱民、隆礼等)。“起而治之”则是果断的行动。它强调先明理,后行动,是理性决策与坚决执行的完美结合。
2. “王者之治”的宣言: 这句话充满了主动性、责任感和担当精神。它描绘的是一位洞察时弊、掌握了治国真理的领导者,决心拨乱反正、励精图治的形象。这与当时那些昏聩贪婪的君主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3. 对“无为”与“乱为”的超越: 道家讲“无为而治”,法家讲“以法为治”,而荀子这里提出的是“按理而治”。它既不是消极的无为,也不是凭借权术和严刑的“乱为”,而是基于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(“礼”就是这种规律的体现)所进行的积极作为。
五、 现实生活分析与启示
这句话的智慧完全可以应用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、组织管理和个人发展。
1. 对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启示:
· 拒绝“拍脑袋”决策: 一个现代企业的CEO或一个部门的负责人,在推行一项新政策或改革前,必须像荀子所说的“按”—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、数据分析、可行性论证(原则),然后才能“起而治之”——果断地推行实施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