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 强调执政以民为本:当政策使得“富者不得自保,贫者无以自存”时,社会的总崩溃也就不可避免了。经济政策的最终检验标准是民生。
三、结合现实论述
“万物卬贵”的故事,虽然发生在两千年前,但它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,映照出古今中外经济危机的共通逻辑,对当今社会有着极强的警示意义。
1. 对现代货币政策和政府信用的警示
王莽的“宝货制”与现代国家掌握的货币发行权有相似之处。他的失败告诫我们:
· 货币信用是经济的基石:现代法币的本质是国家信用。如果政府滥发货币(即量化宽松过度),或政策朝令夕改,就会动摇这一信用根基,引发通货膨胀。
· 案例对比: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、津巴布韦、近年的委内瑞拉等,都因政府无节制印钞以弥补财政赤字,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,出现了“钞票不如纸贵”的现象,与“黄金一斤易粟一斛”何其相似。这提醒各国央行,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审慎至关重要。
2. 对“看得见的手”与“看不见的手”关系的反思
王莽试图用强大的行政力量(看得见的手)完全取代市场规律(看不见的手),结果一败涂地。
·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:在市场经济中,政府的角色应是制定规则、维护公平、提供公共产品、进行宏观调控,而不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细节。当“看得见的手”伸得太长、管得太死,就会抑制市场活力,造成“农桑失业,食货俱废”的现代版本——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“滞胀”风险。
3. 对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的启示
王莽时期“民摇手触禁,不得耕桑”的状况,相当于极端化的“政策不确定性”。
· 营商环境与民生保障:一个稳定的、可预期的政策环境,是企业和个人进行长期投资、规划和生产的信心来源。如果法规变动不居,税费徭役(可类比为现代的各种负担)烦剧,民众和企业就会无所适从,最终选择躺平或逃离,导致经济活力下降。
· 公平与效率:王莽的改革初衷或有“均贫富”的理想色彩,但执行中却造成了“吏用苛暴立威,侵刻小民”的后果。这提醒我们,任何改革都必须注重程序正义和实际效能,否则良好的初衷也可能结出恶果。社会的稳定建立在民生的保障之上,当“贫者无以自存”时,动荡也就不远了。
结论:
“万物卬贵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,它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崩溃模型。它告诉我们,经济的繁荣有赖于信用的稳定、政策的可预期以及对市场规律的尊重。当权者的任何重大决策,都必须怀有对规律的敬畏和对民生的关怀,否则,那些躺在史书中的冰冷数字——“天下户口减半”、“物价昂贵”——就可能以新的形式在现实中重演。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,《汉书》中的这声叹息,至今依然振聋发聩。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