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遨áo游】,漫游。陆机《拟古诗·青青陵上柏》:“遨游放情愿,慷慨为谁叹?”
我们来一同赏析西晋文学家陆机《拟古诗·青青陵上柏》中的名句:“遨游放情愿,慷慨为谁叹?”
一、 原文、注释及翻译
陆机《拟古诗·青青陵上柏》全文:
冉冉高陵苹,习习随风翰。
人生当几时,譬彼浊水澜。
戚戚多滞念,置酒宴所欢。
方驾振飞辔,远游入长安。
名都一何绮,城阙郁盘桓。
飞阁缨虹带,层台冒云冠。
高门罗北阙,甲第椒与兰。
无终蹈梁甫,有士仕漆园。
渭滨富皇居,鳞馆匝河山。
载承非所钦,攀翼孰不叹?
沉思钟万里,踯躅独吟啸。
遨游放情愿,慷慨为谁叹?
【注释】
1. 遨游: 漫游,游乐。
2. 放: 放纵,放任。
3. 情愿: 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意愿。
4. 慷慨: 情绪激昂,满怀悲愤或感慨。
5. 为谁叹: 向谁叹息?为谁而发出感慨?意指无人理解,知音难觅。
6. 方驾: 并驾齐驱。
7. 振飞辔: 抖动缰绳,让马飞奔。
8. 载承: 指继承官位、职责。
9. 攀翼: 攀附权贵,以求提携。
【翻译】
(诗人来到繁华的长安,目睹了壮丽的宫阙和豪奢的甲第,但也看到了不愿效仿的古士和被迫出仕的隐者。)
(我)想要纵情漫游,放任自己的真实心意,(可这胸中的)慷慨悲愤又能向谁倾诉,又能为谁而叹息呢?
---
二、 作者介绍
陆机(261年-303年):
· 身份: 西晋着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。出身东吴显赫的“陆”家(祖父为东吴名将陆逊),是“江东四大姓”之一的后代。
· 经历与矛盾: 东吴灭亡后,他与弟弟陆云北上洛阳,以才华震动中原,号称“二陆入洛,三张减价”。他身负国仇家恨(吴为晋所灭),却不得不仕于敌国司马氏朝廷。这种“亡国之臣”与“新朝之官”的双重身份,使他一生都处在巨大的政治漩涡与内心矛盾之中。
· 文学成就: 他的诗赋注重辞藻雕琢与艺术技巧,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,其《文赋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不朽名篇。
---
三、 创作背景
1. 个人身世背景: 作为东吴遗臣,陆机在西晋朝廷中始终有一种“格格不入”的疏离感和危机感。他既想重振家族声望,实现个人抱负,又对故国心怀眷恋,对新朝充满警惕。这种深刻的内心撕裂是其所有创作的底色。
2. 时代政治背景: 西晋初年,表面统一,实则内部权力斗争极其残酷。陆机所处的时代,正是“八王之乱”的前夜,政治环境黑暗而险恶。士人往往动辄得咎,朝不保夕。
3. 文学传统背景: 这是一首“拟古诗”,模仿的是《古诗十九首·青青陵上柏》。原诗表达的是人生短暂、及时行乐的主题。但陆机在拟作中,注入了自己独特的、更为复杂的时代感受和个人情感,将单纯的感伤升华为一种在政治高压下无所适从的深刻苦闷与孤独。
四、 寓意与启示
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在外部压力与内心渴望发生冲突时,一个敏感灵魂的困境:
1.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: “遨游放情愿”代表了个人对精神自由和本性生活的渴望,这是他的理想。然而,身处官场(“载承”、“攀翼”)的现实,却像一张无形的网,束缚着他,使他无法“放纵”自己的真情实感。
2. 巨大的孤独感与失语症: “慷慨为谁叹”是这种冲突的必然结果。他的悲愤、他的忧虑、他对时局的看法、他内心的矛盾,在复杂而危险的政治环境中,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。这种“失语”状态,加剧了他的孤独与痛苦。
3. 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: 这句诗是古代士人“出世”与“入世”矛盾的集中体现。想归隐“放情”,却可能心有不甘或被形势所迫;想入世建功,却又发现道路险恶、知音难寻。最终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彷徨之中。
五、 结合现实论述
陆机的慨叹,在当今社会依然能引起广泛的共鸣,尤其是在高度组织化、竞争化的现代社会。
1. 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启示:
· “社恐”与孤独的现代诠释: 在现代职场中,许多人为了生存与发展,不得不戴上“职业面具”,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(无法“放情愿”)。我们的通讯录里可能有成百上千个联系人,但当你内心有真正的困惑、痛苦或愤懑时,却可能发现“慷慨为谁叹”。这种现代人的普遍孤独感,与陆机的境遇异曲同工。
· “躺平”与“内卷”之间的挣扎: “遨游放情愿”很像当下部分年轻人渴望的“躺平”心态——希望摆脱恶性竞争,按自己的意愿生活。而“载承”、“攀翼”的压力则如同“内卷”的现实。很多人在这两者之间痛苦地摇摆,既无法彻底放下,又无法全心投入,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内耗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