奥ào,屋子里的西南角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奥窔yào之间,簟diàn席之上”(窔:屋子里的东南角。簟:竹席。)
我们来深入解析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中这句看似平常却意蕴深远的描述——“奥窔之间,簟席之上”。
这句话描绘的是一幅私密的生活场景,但荀子却用它来承载宏大的哲学批判,其精妙之处在于揭示了思想与行为、私下与公开必须统一的儒家准则。
原文与语境
这句话出自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篇。该篇是荀子对当时学术界有代表性的十二位思想家(包括它嚣、魏牟、陈仲、史?、墨翟、宋钘、慎到、田骈、惠施、邓析、子思、孟轲等)进行的系统批判,同时也阐述了他理想的“士君子”形象。
“奥窔之间,簟席之上”出现在荀子批判当时一些士人表里不一的段落中。
【原文节选】
古之所谓士仕者,厚敦者也,合群者也,乐可贵者也,乐分施者也,远罪过者也,务事理者也,羞独富者也。
今之所谓士仕者,污漫者也,贼乱者也,恣睢者也,贪利者也,触抵者也,无礼义而唯权埶之嗜者也。
……
今之所谓处士者,无能而云能者也,无知而云知者也,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,行伪险秽而强高言谨悫者也,以不俗为俗,离纵而跂訾者也。
士君子之所不能为:君子耻不修,不耻见污;耻不信,不耻不见信;耻不能,不耻不见用。是以不诱于誉,不恐于诽,率道而行,端然正己,不为物倾侧,夫是之谓诚君子。
故隆礼,虽未明,法士也;不隆礼,虽察辩,散儒也。
整其冠,齐其衣,和其容,儴儴然,是子张氏之贱儒也;正其衣冠,齐其颜色,嗛然而终日不言,是子夏氏之贱儒也;偷儒惮事,无廉耻而耆饮食,必曰君子固不用力,是子游氏之贱儒也。
君子之所为: 虽奥窔之间,簟席之上,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,佛然平世之俗起焉。匹夫问学,不及为士,则不教也。
分句详解与翻译
· 奥窔之间:
· 奥:室内的西南角,在古代是尊长所居之位,也泛指房屋深处。
· 窔:音 yào,室内的东南角。
· 奥窔之间:代指房屋最深处、最隐秘的角落,即私密空间。
· 簟席之上:
· 簟:音 diàn,用竹片或芦苇编成的精致席子。
· 席:坐席。
· 簟席之上:代指日常起居、坐卧休息之处。
· 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,佛然平世之俗起焉:
· 敛然:聚集的样子。
· 圣王之文章:古代圣王的礼乐法度。
· 具焉:都具备在这里。
· 佛然:同“勃然”,兴起的样子。
· 平世之俗:太平盛世的良好风气。
【现代翻译】
(荀子说,)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:即使在最私密的房间里,在日常起居的坐席之上,(他的言行举止)也都能自然地体现出圣王礼法的精神,勃然兴起太平盛世的优良风尚。
创作背景与思想根基
1. 荀子与战国末期的学术论争
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,诸子百家争鸣已近尾声。他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,深感各家学说的偏颇以及儒家内部出现的分化与流弊。《非十二子》便是他为了廓清思想、确立真正的儒家道统而写的战斗檄文。
2. 批判“贱儒”与倡导“诚君子”
在文中,荀子不仅批判其他学派,也尖锐地批评了儒家内部的“贱儒”(如子张氏、子夏氏、子游氏的后学)。他批评这些人要么只注重外表仪容(“整其冠,齐其衣”),要么故作高深(“终日不言”),要么好逸恶劳(“无廉耻而耆饮食”)。这些人将儒家的教条形式化、表面化,而丧失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。
3. “礼”的内外统一观
针对这种“表里不一”的虚伪风气,荀子提出了“诚君子”的理想人格。他强调,真正的君子修养是“率道而行,端然正己” ,是内外如一的。因此,他提出了“奥窔之间,簟席之上”这一私密场景,作为检验一个人道德修养是否真诚、是否彻底的试金石。
核心寓意与深刻洞见
荀子通过这句描绘,阐述了几个至关重要的道理:
1.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“慎独”:
“奥窔之间,簟席之上”是无人监督的私密空间。在这里,一个人的行为最能反映其真实的道德水平。真正的君子,即使在独处时,也能恪守礼义,这就儒家经典《中庸》里强调的 “君子慎其独也” 。道德不是表演,而是深入骨髓的自觉。
2. “礼”是贯通公私的生活准则:
荀子认为,“礼”不仅是国家大典、朝堂仪轨,它更应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。从庙堂到卧室,“礼”的精神应该一以贯之。在私密空间依然遵循“圣王之文章”,意味着已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和习惯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