隩ào,通“奥”,室内西南角。《孔子家语·问玉》:“室而隩无阼,则乱于堂室矣。”(阼:堂前东边的台阶,古时迎接宾客的地方。)
我们来对《孔子家语·问玉》中的这句“室而无奥阼,则乱于堂室矣”进行深入的解读。
请注意,此句在现行版本中多为“室而无奥阼”,而非“室而隩无阼”。这里的“奥”与《尧典》中的“隩”(yù)在意义上关联,但字形和具体语境不同。“奥”指室内西南角,是祭祀设神主或尊者所坐之处,与“阼”(东阶)共同构成古代宫室礼仪的核心空间。
故事原文与上下文
这句话出自《孔子家语·问玉第三十六》。在这一篇中,子贡(端木赐)向老师孔子请教为什么君子都看重玉而轻视珉(像玉的石头)。孔子的回答详尽阐述了玉的品德,将其与君子的仁、智、义、礼、乐、忠、信等美德相对应,这就是着名的“玉德”说。
在论述完“玉德”之后,文章将话题提升到了更宏大的层面,开始讨论礼的重要性。孔子认为,玉的珍贵固然在于其象征的品德,但制度和规范(礼)对于社会的运转更为根本。原文紧接着说:
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……凡此十有五德,皆所以象夫君子之德也。
(过去君子用玉来比拟品德……总共有这十五种品德,都是用来象征君子的德行。)
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,故君子贵之也。
(《诗经》说:想念那位君子,他温和的如同美玉。所以君子才珍视玉。)
夫礼之所兴,众之所治也;礼之所废,众之所乱也。
(礼制兴盛,是民众得以治理的原因;礼制废弛,是民众陷入混乱的原因。)
昔者明王圣人,知天之道,达人之情,然后作为礼乐。
(过去的明君圣人,知晓上天的规律,通晓人间的常情,然后才创制了礼乐。)
室而无奥阼,则乱于堂室矣;席而无上下,则乱于席次矣;车而无左右,则乱于车上矣;行而无随,则乱于涂矣;立而无序,则乱于位矣。
(【如果】宫室里没有设置“奥”和“阼”的分别,那么堂和室的位置秩序就混乱了;坐席没有上下尊卑之分,那么座次就混乱了;乘车没有左右之别,那么在车上的位置就混乱了;行走没有先后随从,那么在路上就混乱了;站立没有次序,那么位置就混乱了。)
此五者,圣王所以别贵贱、明等威、辨亲疏、决嫌疑也。
注释及翻译
· 室: 宫室的内部,房间。
· 而: 连词,这里表示假设,相当于“如果”。
· 无: 没有。
· 奥: 音ào。指宫室内部的西南角,是家中祭祀设神主或最尊长者所居坐的位置,象征最尊贵、最隐秘之处。
· 阼: 音zuò。指堂前东面的台阶,是主人站立以接待宾客或举行典礼的地方,象征主人的主权和地位。
· 乱: 混乱,秩序败坏。
· 堂: 宫室的前厅,是举行仪式、接待宾客的开放空间。
· 室: 这里指内室,是私人居住的空间。
翻译:
如果一座宫室没有设置“奥”和“阼”的分别,那么堂和室(内外尊卑)的秩序就混乱了。
着作介绍
· 《孔子家语》:又名《孔氏家语》,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思想的古籍。其内容丰富,许多篇章比《论语》更为详细具体。历史上曾一度被怀疑是三国时期王肃伪造的“伪书”,但随着近代出土文献(如河北定县汉墓竹简、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)的发现,证明其核心内容确有古老的渊源,并非王肃凭空杜撰,很可能是在先秦旧籍基础上整理编纂而成。它对于我们研究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补充价值。
典故背景
1. 古代宫室制度:中国古代建筑(尤其是宫室)不仅是居住空间,更是礼制思想的物质载体。一座标准的士大夫以上的住宅,其结构如“前堂后室”、“登堂入室”等,都蕴含着严格的礼仪规范。
· 堂:地势高,开阔,是公共活动空间,代表“外”与“尊”。
· 室:位于堂后,地势稍低,是私人空间,代表“内”与“私”。
· 奥:室内最尊之位。
· 阼:堂上主位之阶。
“奥”与“阼”一内一外,一隐一显,共同构成了主人身份和家庭内部尊卑秩序的空间坐标。
2. 孔子的礼治思想:孔子身处“礼崩乐坏”的春秋末期,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和弘扬周礼。他认为,“礼”的本质不是虚伪的形式,而是为社会提供一套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秩序框架,以此来区分职责、明辨是非、调和人情,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
寓意
1. 秩序源于规范:这句话的核心寓意是,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行都依赖于清晰、稳定的内在结构和规则(“礼”)。没有“奥阼”这样的空间规范,建筑就失去了功能和精神上的秩序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