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黛玉挽住薛宝钗的手臂轻晃,“宝姐姐莫非想留在京中与荣国府周旋?”
薛宝钗轻叹,指尖点了点林黛玉的额头:“你既已算计到我头上,我还能推拒不成?横竖是为侯爷分忧,再下江南也无妨。”
林黛玉展颜一笑,屋内气氛顿活,众人忙着筹备宴席,庆贺南下之事。
……
大昌朝沿袭元制,地方设行省,行中书省总揽军政。
此举虽省朝廷之劳,却致地方权力过重,故另设巡抚、总督分掌军事,稍加制衡。
如今行中书省仅理民政,然其丞相之位仍显赫非常,虽远离庙堂,却能左右朝局。
江浙行省辖苏南、浙闽等地,置两府、两州,下属二十六州、一百四十三县。
扬州府、金陵府、苏州、杭州,这些富庶之地丝毫不逊于京城,江浙的繁华超乎想象。
正因如此,江浙一地的赋税便占了全国半数可偏偏在这样的地方,推行国策时竟出了纰漏,甚至极可能是官员串通欺瞒,这让隆佑帝如何能忍?
一幅《千里饿殍图》令他夜不能寐。
杭州,行省署衙。
二堂内灯火通明,案后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,正闭目养神。堂下十八把朱红檀木椅,与精雕细琢的庭柱、梁间垂挂的彩带交相辉映。
左侧首位坐着江浙行省参知政事钱仕渊。他年近中年,身形微胖,绣金官服下隐约可见微微隆起的肚腩,圆润的脸庞上,两腮赘肉随着呼吸轻轻颤动。
对面右侧则是苏杭织造局监督甄应嘉,出身金陵甄家,虽官职不及在座二人,但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及江南的权势却毫不逊色。
此刻,两人却都愁眉紧锁,叹息连连。
“无论如何,今年若要比去年多增五成收益,至少需再上缴三十万匹丝绸……”
“这等数目,仅靠杭州一地改稻为桑远远不够,苏州必须尽快推行。”
甄应嘉声音洪亮,向其余二人陈述现状。
“改自然要改,可如何改才是关键。”钱仕渊忍不住道,“去年杭州改稻为桑,粮食短缺,全靠周边六县接济才未酿成 。如今苏州又生变故,还怎么改?”
甄应嘉眯起眼:“钱参知,改稻为桑乃国策,若推行不力,你我如何向陛下交代?况且,我只要三十万匹丝绸的生丝,不是来听你诉苦的!”
钱仕渊叹道:“总得先有田,才能种桑养蚕,一步步来。这两年苏州并无灾情,一亩田值五十石粮,若让大户购田产丝,成本太高,无人愿做。”
甄应嘉冷声道:“那又如何?若人人都只顾填饱肚子,还谈什么改制?”
“不急,再等等机会。”
钱仕渊安抚完甄应嘉,抬眼看向丞相赵德庸,见其微微点头,便不再多言,懒散地靠进椅背。
见他们气定神闲,甄应嘉怒极反笑:“好,不急最好。若交不齐银子,我只好如实禀告陛下了。”
这时,赵德庸终于缓缓开口:“二位皆是大昌忠臣,何必争执?终究是银子的事,江浙之地还缺银子吗?让下面的人紧一紧,总能凑齐。”
甄应嘉不再争辩,反正他是收银子的,无货可交也非他之过。
“今日赵相唤我来,究竟有何要事?”
赵德庸淡淡道:“等消息。”
“消息?”
钱仕渊答道:“京城来的信。朱知府临死前不知用了什么法子,将一幅图送进京,皇上已知晓江浙改稻为桑不顺,必有动作。”
“这事你们竟瞒着我?”
“并非有意相瞒,提前说了也无用,不如等京城的消息。”
不多时,仆人呈上两件东西,摆在赵德庸案前。
一件是卷轴,似是寻常书画;另一件是楠木锦匣,方正朴素,并无精巧雕饰。
甄应嘉笑道:“你们文人总爱故弄玄虚,传信不写字,偏用物件暗示,若猜错了岂不误事?”
赵德庸与钱仕渊未答,先打开锦匣查看。
匣内并非单一器物,而是左半茶叶,右半精盐。
钱仕渊沉吟道:“茶与盐……查盐?皇上要查盐政?”
甄应嘉道:“匾额不是从右往左念?应是‘严查’才对。”
钱仕渊面露窘色,看向赵德庸。
赵德庸点头:“甄二爷慧眼,甄家再兴旺三代也不足为奇。”
甄应嘉心下得意,又道:“文人的把戏倒有趣,再看看那画吧。”
展开画卷,更是平淡无奇,笔法立意皆无特别之处。
画的是京城西山水月庵,破败荒凉,庵前荆棘丛生,香火凋零之象。
钱仕渊问:“我少去京城,这庵有何典故?”
甄应嘉虽去过西山,也只知铁槛寺,对水月庵一无所知。
二人目光转向赵德庸。
赵德庸道:“西山杨柳成荫,从无荆棘。此画刻意添了荆棘,必有用意。”
“莫非暗藏玄机?”
钱仕渊忽拍案道:“‘庵’加‘荆’,合为‘安京’!如今名震天下的唯有安京侯——两物合指安京侯将奉旨严查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红楼:我的护卫生涯从黛玉开始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红楼:我的护卫生涯从黛玉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