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未至,梁大宽的百会穴内空间突然泛起金土二气共振的嗡鸣。闭目神识沉入灵田,只见原本局限在陇右、闽北、岭南的药区正以几何倍数扩张,银灰色的金行脉与深紫色的土行脉在中央交汇,形成直径千丈的五行转盘,武都雪山的麻黄培育区、闽北竹林的黄柏溪谷、岭南丘陵的藿香花田各自闪耀着对应五行的微光,而地图东南隅,一片水汽氤氲的青灰色区域正若隐若现。
人参精的五缕须子突然绷直如琴弦,朝东南方震颤:“小友小友!湘楚大地的‘土行之气’在招手呢!你瞧吊脚楼下的溪水边,紫色的草叶正跟着山风打旋儿,那是紫苏在跳‘理气舞’!”须尖凝聚的光点在虚拟地图上投射出湘西茶峒的轮廓,吊脚楼飞檐下悬挂的香草串与内空间土行脉产生共鸣,连梁大宽腕间的老山檀手串都泛起了湿润的草木香。
“秋雁,我去湘西寻紫苏,诊所就交给你了。”梁大宽将装着木贼麻黄饮片的锦囊递给秋雁,手机屏幕上突然弹出问诊提醒——正是上次陇南患者介绍的湘西熟人,“茶峒镇的田大姐,四十岁,开了十年米粉店,最近总说胸口像压着湿毛巾,吃啥都犯恶心。”秋雁晃了晃手机,背景音里传来炭火炙烤陶壶的滋滋声,“舌苔照片发过来了,白腻厚得像米糊,脉濡缓,典型的湿阻中焦。”
湘西的晨雾还未散尽,梁大宽已站在茶峒古镇的青石板路上。沱江碧水倒映着吊脚楼,岸边潮湿的泥滩上,一丛丛叶片呈卵圆形、边缘带锯齿的植物正顶着紫色苞片随风摇曳——正是人参精描述的“野生紫苏”。须子突然卷住他的指尖,指向叶片背面的细密绒毛:“看!这层‘柔毛盔甲’专克黏腻的湿气,《本草纲目》说它‘解肌发表,散风寒,行气宽中’,田大姐胃里的‘湿面团’就靠它揉开!”
俯身轻掐叶片,浓郁的芳香立刻在指尖炸开,叶片断裂处渗出的汁液竟在空气中凝成“宽”字——这是土行之气与理气功效的显化。沿着江岸上行,在老樟树旁的腐殖土中,梁大宽发现了更粗壮的“皱叶紫苏”,叶片深紫如绸缎,叶脉间凸起的腺点在阳光下闪烁,如同给叶片缀满了“化湿小珍珠”。人参精的须子卷住茎秆轻轻一旋,根部带出的泥土自动聚成“和”字,与内空间土行脉的紫色光晕遥相呼应。
“小友小友!紫苏的根、茎、叶都是宝呢!”须子点向分叉的茎秆,“茎秆叫‘苏梗’,像通管道的‘理气拐杖’,专门撑开堵在胸腹的气滞;叶片是‘苏叶’,辛香发散能解表,就像给闷湿的屋子开扇雕花窗;种子‘苏子’还能降气化痰,不过田大姐现在湿重,先用茎叶破局。”说话间,梁大宽已将三株野生紫苏移入内空间的“湘药区”,湿润的灵土刚接触根系,整个区域便腾起淡紫色薄雾,与陇右金行脉的银辉形成“土金相生”之象。
正午时分,秋雁的视频通话准时接通。参仙古医堂的竹帘后,田大姐正用手帕按着胸口:“每天凌晨三四点,胃里像灌了浆糊,翻个身都觉得顶着心口,吐又吐不出,喝小米粥都犯堵……”镜头拉近,她的舌苔白腻如积粉,舌质淡胖,眼睑浮肿,双手手腕处因反复贴藿香正气水贴纸而泛红。
“这是寒湿困脾,气机阻滞。”梁大宽的声音从手机里传来,身后的沱江水流声隐约可闻,“紫苏能散在表之风寒,又能行中焦之气滞,就像给潮湿的米粉店开了排风扇——既吹干墙壁的水汽,又让空气流通起来。”人参精的须子突然出现在屏幕上,画出一个装满湿米的陶罐:“丫头!她的胃就像泡了水的糯米团,黏糊糊扯不开,紫苏是‘糯米团打散器’,辛香把黏连的湿气震松!”
秋雁点头,提笔写下处方:“内服方用紫苏叶10g、藿香12g、陈皮15g理气化湿,苍术10g、茯苓20g健脾燥湿,加生姜3片止呕,竹茹10g清热和胃——湿浊重浊黏腻,得用辛香灵动之品‘拨云见日’。外治法更关键,用紫苏叶30g、艾叶20g煮水,趁热熏洗脘腹,蒸汽里的挥发油能‘撞开’堵住的气机,就像给高压锅放气阀。”
田大姐看着手机里梁大宽举着的新鲜紫苏叶:“这叶子看着就提神,闻着比我泡的香草茶还香。”秋雁笑着从药房取出内空间培育的紫苏饮片:“您看这叶片,背面紫得发亮,边缘的锯齿像小齿轮,专门绞碎胃里的‘湿黏块’。先喝三天药,配合每天早晚用热药汤敷肚子,顺时针揉中脘穴300圈——中脘穴是胃的‘开关按钮’,揉的时候想象把堵住的气往下推。”
当秋雁在诊室熬煮紫苏汤时,内空间的湘药区正发生奇妙变化:新移栽的紫苏根系分泌出透明的黏液,在灵土表面形成网状“理气膜”,叶片的腺点则化作无数小气孔,将空气中的湿气缓缓吸入转化。梁大宽神识扫过,发现每片叶子的叶脉都对应着人体的脾经走向,叶柄处的“苏梗”竟与人参精须子模拟的中焦气机通道完全吻合——这正是“药材归经”的具象化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参仙医路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参仙医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