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后的参仙古医堂飘着新焙的黄芪香,梁大宽正给内空间的藏红花浇灵泉,百会穴内突然泛起金红色涟漪。人参精的五缕须子绷直如琴弦,尾端金光凝成北斗状,对着东北方疯狂震颤:“小友小友!长白山在‘唱’补气歌呢!那里的野山参正从腐叶堆里冒红顶子,芦头像大雁脖子,纹路细得像玛瑙,专补五脏六腑的‘虚窟窿’!”
神识沉入1000平方公里的内空间,立体药国的东北区域渐渐显形:长白山腹地的针阔混交林下,腐殖土中隐现几簇暗绿色掌状复叶,叶柄顶端的红顶子(花序)如红宝石点缀,下方的主根纺锤形,皮色黄润,芦头细长弯曲似雁脖,表面细密的横环纹如玛瑙嵌刻,须根稀疏却坚韧,末端缀着珍珠状的“珍珠点”——这正是野山参“芦长碗密枣核艼,紧皮细纹珍珠须”的典型特征。须尖光点在虚拟地图上勾出长白山天池的轮廓,梁大宽腕间老山檀手串突然浮现出参纹,连诊室里的黄芪饮片都泛起了暖暖的焦糖香。
“秋雁,吉林通化的张大哥就交给你先线上问诊。”梁大宽往帆布包里塞了台便携式舌诊仪,手机屏幕正好弹出秋雁的消息——五十八岁的木工张大哥,半年前胃癌术后气血大亏,现动则汗出如洗,语声低微像蚊子哼,走两步就心慌气短,舌淡白如羊脂,苔薄得几乎看不见,脉细弱得像游丝。秋雁附了张舌苔照片:舌质淡白没血色,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,就像泡发过头的面团。
“记得拍野山参的‘元气充电器’给我看!”秋雁对着视频晃了晃艾灸盒,背景音里传来捣研西洋参的沙沙声,“他这是脾胃元气‘漏了底’,《神农本草经》说人参‘补五脏,安精神’,得用野山参当‘顶梁柱’,把垮了的中气‘撑’起来。”
长白山的晨雾裹着松木清香漫过腐叶层,梁大宽沿天池支流上行至海拔800米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屏息——背阴的椴树与柞树间隙,腐殖土上星星点点的“红顶子”在枯叶堆中闪烁:三至五枚掌状复叶舒展如伞,叶片边缘锯齿细密如刀,叶脉清晰如渔网,红顶子下方的芦头细长弯曲,每道芦碗(茎痕)深凹如小碗,主根表面的横环纹紧密连贯,像给参体缠了圈玛瑙带,须根稀疏却硬挺,珍珠点圆润如小鼓钉。
须子突然卷住他的手腕,指向芦头与主根交界处的“枣核艼”:“看!这像小枣核的侧根就是‘元气开关’,专往脾胃虚寒的地方钻,就像给漏气的轮胎打补丁!”梁大宽戴上鹿皮手套,用竹片小心拨开腐叶,一苗“五品叶”野山参显露出来:芦头长约二寸,有十三道清晰的芦碗,主根长约三寸,皮色黄亮如蜜蜡,须根自然下垂如老人胡须,珍珠点分布均匀。须尖轻点主根中部:“这儿藏着‘人参皂苷’,能让蔫巴巴的气血像长白山的泉水一样活起来,清代《药性论》就说它‘主五脏气不足’,老祖宗早叫它‘补气圣品’!”
沿着腐叶层前行,在背风的倒木旁,梁大宽发现了更珍贵的“六棱体”野山参:芦头呈扭曲的雁脖状,主根有六道明显的棱线,皮色黄中透红,须根坚韧如铁丝,珍珠点密集如繁星,指尖刚靠近,叶片竟自动渗出露珠般的透明津液,在阳光下折射出“虚”字光纹。人参精的须子绕着植株转了五圈,突然弹出市售伪品(移山参)的图片:“假的芦头短粗,芦碗稀疏,主根肥胖无纹,须根杂乱无珍珠点,就像温室里的豆芽菜,补气力道弱成‘’!”
正午时分,秋雁的视频通话穿透长白山薄雾。参仙古医堂的竹制屏风后,张大哥扶着椅背坐下,胸前的汗衫湿了大片:“梁大夫,我这身子虚得跟棉花似的,吃口饭都要歇三歇,说话都使不上劲……”镜头拉近,他的指甲苍白如纸,眼睑内侧毫无血色。
“这是脾胃气虚、元气下陷,好比房子的房梁被虫蛀了,屋顶直往下塌。”梁大宽的声音混着松涛,身后的野山参红顶子在镜头前轻轻颤动,“野山参就像给身体派了根‘钢筋房梁’,既能撑起下陷的中气,又能给气血‘蓄水池’蓄水——您看这芦头细长能‘提气’,主根饱满能‘储能’,须根坚韧能‘通络’,正是《景岳全书》里‘独参汤’的主角。”
人参精的须子“跳”上屏幕,用光点画出个虚浮的人形模型:“小友小友!他的脾胃就像漏了底的水桶,野山参是‘黄金补丁’!芦头补肺气,主根补脾胃,须根通经络,让元气像天池的水一样满满当当!”须尖点向模型中的虚陷处,“记住咯,治这种病要‘大补元气、健脾益胃’,光吃补品不固根本,就像往漏桶里倒水,转眼就流光!”
秋雁点头,提笔写下处方:“内服方用野山参6g(另煎兑服)、黄芪30g、白术15g、茯苓12g、炙甘草6g——野山参是‘元气主帅’,量小不济事;黄芪、白术是‘补气副将’,帮着固护脾胃;茯苓、炙甘草是‘健脾小分队’,引药入脾,让吃进去的饭都变成气血。”她举起内空间新收的野山参切片:“您看这切片,纹理细密如蛛网,断面黄白有裂隙,嚼起来微苦带甘,含一片在嘴里,就像有股暖流传遍全身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参仙医路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参仙医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