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二十八,眼看就要过年,沈青君决定在收容宅院中办一场简单的年夜饭,让无家可归的贫民也能过个温暖年。
这个消息一出,竟引来不少非议。朝中有官员上书,说沈青君此举是“收买人心,图谋不轨”。更有人造谣,说她借施粥之名,暗中结交江湖人士,蓄养死士。
这些流言传到沈巍耳中,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不免担忧。他找来女儿,劝道:“青君,你的善心为父明白,但人言可畏,不如就此罢手吧。”
沈青君却坚定地说:“父亲,女儿行事光明磊落,不怕流言。那些贫苦百姓饥寒交迫是实情,我们力所能及相助,何错之有?若是因几句闲话就放弃行善,岂不是寒了天下善士的心?”
沈巍见女儿意志坚定,也不再劝阻,只道:“既然如此,为父支持你。若有谁敢为难你,为父这把老骨头,还能为你撑腰!”
有了父亲支持,沈青君更加用心操办年夜饭。她不仅准备了丰盛的食物,还请来了戏班子,让这些贫苦百姓也能热闹过年。
年夜饭那晚,两处收容宅院张灯结彩,欢声笑语不断。那些久经苦难的脸上,终于露出了真挚的笑容。
沈青君与赵琛在各桌间穿梭,为众人敬酒祝福。一个老者颤巍巍地举杯:“沈姑娘,靖王爷,二位的大恩大德,我们永世不忘!”
众人齐声附和,纷纷举杯致谢。
就在这时,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。守门的护卫匆忙来报:“小姐,门外来了好多百姓,都提着东西...”
沈青君出门一看,不禁愣住——只见宅院外人头攒动,无数百姓提着篮子、捧着包袱,在雪地中排队等候。
“这是...”沈青君不解。
一个中年汉子走上前,憨厚地笑道:“沈姑娘,我们是城东的百姓。听说您在这里办年夜饭,我们都想来尽一份心。”他举起手中的篮子,“这是自家做的饺子,虽然不多,但是心意。”
“这是我蒸的馍馍!”
“这是我腌的咸菜!”
“这是我织的粗布...”
原来,沈青君雪中送炭的善举早已传遍京城,感动了无数百姓。这些并不富裕的普通人家,自发组织起来,带着自家食物物品,前来相助。
沈青君看着这一幕,眼眶湿润。她原本只是尽己所能帮助他人,却不料这份善意如雪球般越滚越大,温暖了整个京城。
更让她感动的是,前来相助的百姓中,竟有不少是曾经受过她帮助的人。那个豆腐郎李老四带着全家老小,推着一车热豆腐赶来;那个曾经偷包子的老乞丐,如今已是私塾先生,带着学生们前来帮忙;甚至那个被她叔父害过的工匠,也带着徒弟前来修缮房屋...
“善有善报,这就是善有善报啊!”老仆沈福抹着眼泪感叹。
这一夜,收容宅院中的欢声笑语传得很远很远。那些曾经嘲笑沈青君傻气的人,看到这感人一幕,也不禁羞愧低头。
年后不久,边关突发战事。沈巍奉命出征,沈青君依依送别。
谁知战事不利,半个月后,传来沈巍重伤的消息。朝中御医束手无策,都说沈将军伤势过重,恐难回天。
沈青君心急如焚,欲赴边关探望父亲,却被朝中规矩所阻——女子不得擅入军营。
就在她无计可施之时,忽然想起老者所赠药方。她连夜配齐药材,制成伤药,却苦于无法送达。
这时,那些曾经受过她恩惠的百姓们站了出来。老乞丐——如今的私塾先生陈明远自告奋勇:“老夫愿为姑娘走一趟!”
“不可!”沈青君急忙阻止,“边关路远,且战火纷飞,太危险了!”
陈明远却道:“姑娘当日雪中送炭,救老夫于危难。今日姑娘有难,老夫若贪生怕死,岂不枉为人?”
更让人感动的是,竟有数十人自愿随行。他们组成一支特殊的队伍,冒着风雪,奔赴边关。
一个月后,这支队伍带着好消息回来了。沈巍用了沈青君所配伤药,伤势大好,已无性命之忧。随行的众人虽然个个满面风霜,却都带着欣慰的笑容。
陈明远将沈巍的亲笔信交给沈青君,信中写道:“...幸得百姓冒死送药,为父方能转危为安。吾儿昔日善举,今日竟救为父性命。可见善有善报,天道不欺...”
沈青君读着信,泪如雨下。她从未想过,自己一时的善念,竟在关键时刻救了父亲的性命。
此事传开,朝野震动。皇上特下圣旨,褒奖沈青君“仁心义举,感天动地”,并破例准许女子入军营探视伤兵。
而那些曾经非议沈青君的大臣,如今都哑口无言。王明远的父亲王侍郎,更是亲自登门道歉。
春暖花开时,沈青君在赵琛的陪同下,前往边关探望父亲。沿途所见,尽是百姓感激的目光。那些受过她恩惠的人,自发在路旁相送,场面感人至深。
沈巍伤愈后,父女相见,恍如隔世。沈巍拉着女儿的手,老泪纵横:“为父这一生,最骄傲的不是战功赫赫,而是有你这样一个善良勇敢的女儿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浮世金钗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