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各位乡亲,”青岚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传遍全场,“北狄铁骑不日将至,想必大家都已听闻。有人准备南逃,有人打算投降,更多人不知该如何是好。”
人群中传来低低的啜泣声和议论声。
“我也怕死,也想逃。”青岚坦然道,“我有挚爱的丈夫在南方等我,有年迈的父母需要奉养,我也想活着看到太平盛世。”
她停顿片刻,目光扫过众人:“可是我们能逃到哪里?北狄所过之处,屠城焚村,鸡犬不留。即便侥幸逃脱,天下之大,何处是家?国破家亡,我们不过是一群无根的飘絮,终将零落成泥。”
人群中寂静无声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。
“潞州城小,但我们有城墙可依,有人心可用。”青岚提高声音,“坚守此地,拖住敌军一日,南方就多一日准备;拖住十日,就有千万同胞得以保全。我们的父母子女,我们的兄弟姐妹,或许就能因此逃过一劫。”
她接过锦书递来的一把剑,高高举起:“我,沈青岚,在此立誓,与潞州城共存亡!城在人在,城亡人亡!”
短暂的寂静后,一个流民老者颤巍巍地举起手:“我这把老骨头,活够了!与其死在逃亡路上,不如拼一把!”
“我也留下!”一个年轻妇人喊道,“为了我的孩儿将来不必再做流民!”
“算我一个!”
“还有我!”
呼喊声此起彼伏,越来越多的人举起手臂,眼中燃起久违的火焰。
青岚眼眶湿润,深深一揖:“青岚代天下苍生,谢过各位!”
接下来的日子,潞州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工事。在青岚的组织下,百姓们齐心协力,加固城墙,制造守城器械,收集粮草,训练青壮。妇女们负责后勤,照顾老弱,连孩童也帮忙传递消息。
青岚日夜不休,巡视城防,调配物资,安抚人心。她将府中所有值钱的物品全部变卖,换来粮食和药材;她亲自向老兵请教守城策略,向郎中学习救治伤患;她记得每一个守城士兵的名字,了解每一个困难家庭的情况。
第七日黄昏,探马来报:北狄先锋部队距城不足三十里。
该来的,终于来了。
是夜,青岚登上城楼,望着远方敌营的点点火光,想起了多年前与文轩的一段对话。
那时他们新婚不久,文轩奉命巡查边防归来,面带忧色。
“北狄厉兵秣马,恐有南下之意。而朝中诸公却仍沉溺党争,不顾边防危急。”文轩叹息道。
“既然如此,夫君为何还要屡次上书,直言强谏?岂不知已得罪了不少权贵?”青岚问道。
文轩握住她的手,目光坚定:“读书人一身傲骨,既食君禄,当分国忧。即便不能挽狂澜于既倒,也要竭尽全力,无愧于心。”
青岚当时笑答:“若有一日,夫君不在身边,我必代君守此傲骨。”
如今,誓言成真。
“夫人,敌军约五千人,皆是骑兵。”守城将领赵擎苍走到她身边,沉声汇报,“我们能战的,加上临时组织的百姓,也不过两千余人。”
“赵将军,你怕吗?”青岚轻声问。
赵擎苍沉默片刻,诚实答道:“怕。但能与夫人这样的巾帼英雄并肩作战,是赵某的荣幸。”
青岚望着城墙内星星点点的灯火,那里有无数家庭正在度过可能是最后一个平静的夜晚。
“我们不是在等待死亡,赵将军。”她缓缓道,“我们是在为更多的人争取生机。千百年后,或许无人记得我们的名字,但只要华夏文明不绝,我辈今日之牺牲,便有了意义。”
次日黎明,战鼓擂响。
北狄骑兵如黑云压境,将潞州城围得水泄不通。箭矢如雨,巨石轰隆,厮杀声震天动地。
青岚没有躲在安全的后方,而是亲临城头,指挥作战。她不会武艺,却懂得如何调配兵力,如何鼓舞士气。哪里形势危急,她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。
“夫人!西城墙快守不住了!”一个满身是血的士兵前来报告。
青岚毫不犹豫:“带我过去!”
西城墙处,北狄士兵已借助云梯爬上城头,与守军展开白刃战。青岚见状,抽出佩剑,高呼:“潞州儿郎,随我杀敌!”
她弱指纤纤,挥剑的姿态却决绝如修罗。一个北狄士兵向她扑来,被她侧身躲过,反手一剑刺中对方手臂。锦书紧随其后,手持短刀,护在主人身边。
守城军民见夫人如此勇猛,士气大振,纷纷奋勇向前,终于将攻上城头的敌军尽数歼灭。
一日苦战,潞州城奇迹般地守住了。
夜幕降临,青岚不顾疲惫,亲自巡视伤兵营,为伤员包扎换药。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小兵腹部中箭,奄奄一息。他抓住青岚的衣袖,气若游丝:“夫人...我守住了吗...”
青岚紧握他的手,泪如雨下:“守住了,你是个英雄。”
小兵满足地笑了,缓缓闭上眼睛:“告诉俺娘...儿子没给她丢人...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浮世金钗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