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故事纯属虚构,如有雷同纯属巧合)。重回故园那日,大雪纷飞如送葬纸钱。
曾经雕梁画栋的侯府只剩焦黑梁柱指向苍穹,像一具巨兽骸骨。
我踩着碎瓷片往前走,每步都踏碎旧梦——
那片烧焦的戏台曾绕梁三日,母亲在此听完《牡丹亭》便吞金自尽;
那口枯井埋着三姐的嫁衣,她为拒婚纵身一跃时才十七岁;
芙蓉花树下还留着二哥的酒坛,他醉死那夜坛中飘着明月倒影。
当我在废墟里挖出半片未熔的金锁,突然放声大笑。
原来我们倾尽一生争抢的,不过是场烧得透亮的虚妄。
---
雪,下得紧。
密密匝匝,漫天漫地,像是谁把积攒了一世的素白纸钱,毫无吝惜地撒向人间,为一场无可挽回的繁华送葬。风卷着雪沫子,穿过空荡荡的巷弄,发出呜咽般的低鸣,刮在脸上,是针扎似的疼。
她站在这片曾经被称为“靖安侯府”的废墟前,许久,没有动。
目光所及,再无朱门高槛,再无碧瓦飞甍。只有焦黑的、被火舌舔舐过的残垣断壁,狰狞地刺破这素白的世界,指向铅灰色的、低沉的天穹。几根巨大的梁柱尚未完全倾颓,倔强地立着,炭化的表层覆了薄薄一层雪,像一具具庞然巨兽冷却的骸骨,沉默地诉说着那场大火的酷烈。昔日的亭台楼阁,假山流水,如今只剩下一片模糊的隆起,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,勾勒出起伏不平的、死寂的轮廓。
这里,静得可怕。连落雪的声音,都显得嘈杂。
她终于抬步,踏上了这片属于过往,也属于虚妄的土地。
脚下“咔嚓”一声轻响,脆生生的,在这极静里格外刺耳。她低头,挪开脚,看见一片碎裂的青瓷,边缘锐利,沾着污黑的灰烬,那上面,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极淡的、扭曲的缠枝莲纹。是了,母亲院里那套雨过天青的茶具,便是这个纹样。她记得母亲用那套茶具待客时,指尖蔻丹鲜红,衬得那瓷色愈发温润,笑语盈盈间,便是半日光阴。
每一步,都踏在破碎的梦上。
雪掩盖了许多污秽,却掩不住这深入骨髓的衰败。她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里走,裙裾拂过积雪,沾染上灰黑。风更疾了些,卷起雪尘,也卷起废墟深处陈腐的、混合着焦糊与某种难以言喻的腐败气息的味道,直往鼻子里钻。
绕过一片倾塌大半的月洞门残骸,眼前是一片相对开阔的空地。几根烧得只剩半截的柱子,以一种怪异的姿态立在那里,圈出一个模糊的方形。空地中央,堆积着烧得变形、辨不出原貌的杂物,黑黢黢的一团。
这里……是府里那个最大的戏台。
曾经,这里是侯府最热闹的所在。每逢年节,或是老夫人寿辰,必请京城最好的戏班子,锣鼓喧天,丝竹盈耳,能连唱上三五日。戏台上珠帘绣幕,伶人水袖轻扬,唱尽才子佳人,悲欢离合。台下宾客满座,衣香鬓影,笑语喧哗。父亲那时尚在,会捻须微笑,与座中文友品评词曲;母亲端坐主位,鬓边的赤金点翠步摇随着曲调轻轻晃动,流光溢彩;兄弟姐妹们则躲在仆妇身后,或挤在廊下,踮着脚,看得目不转睛。
她记得最清楚的,却是母亲最后一次在这里听戏。
那日唱的,是《牡丹亭·离魂》。杜丽娘为情而死,唱腔哀婉缠绵: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……”
台上的杜丽娘一身绮素,声如泣血。台下的母亲,穿着她最爱的绛紫色缂丝裙袄,端坐着,一动不动。戏台上的灯火映在她眼里,却点不亮丝毫光彩,只有一片沉沉的、化不开的灰烬。那日的戏,听得人心里发沉,连最闹腾的幼弟都安静了下来。
翌日清晨,丫鬟便发现母亲吞了金块,在她那间充斥着檀香和药味的卧房里,身体早已冰凉。没有遗书,没有遗言。只在枕边,放着一本翻烂了的《牡丹亭》,里面用朱笔,密密地圈点着“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”这一句。
吞金。一种缓慢而痛苦的死法。据说会牵拉着五脏六腑往下坠,疼得人蜷缩成一团。母亲选择这种方式,是决绝,还是对这浮华人世最后的、无声的凌迟?
戏台早已坍毁,那绕梁三日的余音,那曾经鲜活的人影,那夜母亲眼中死寂的灰烬,都随着那一把不知何而起的大火,烧得干干净净。只有风穿过焦木的孔洞,发出断续的、如同叹息的嘶鸣。
她闭了闭眼,转身离开这片空寂,向着记忆中的后院走去。
后园更是荒芜。昔日的奇花异草,或是焚毁,或是被积雪压垮,枯死的枝干像一双双绝望伸向天空的手。那棵老芙蓉树还在,只是半边已被烧焦,剩下的枝条光秃秃地挂着冰凌,在风中瑟瑟作响。
芙蓉树下,散落着几只陶坛的碎片。她走过去,用脚尖轻轻拨开积雪,露出更大块的、黑褐色的陶片。是二哥的酒坛。
二哥是侯府的异类。他不爱功名,不爱权势,只爱他的酒,和他的诗。他说:“功名是枷锁,富贵是浮云,唯有杯中物,笔下诗,是真性情。”他常常就在这棵芙蓉树下,摆开酒具,自斟自饮。花开时节,落英缤纷,沾了他的青衫,落入他的酒盏,他便拍着桌子,大笑,或是大哭,吟诵着那些狂放不羁的诗句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浮世金钗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