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又拿起那枚玉佩:“这是你们父亲当年送我的定情信物。他去世十年了,我每次看到这玉佩,都会想起他的好,也想起他的不足。人无完人,婚姻更是如此。若能互相包容,便能白头偕老;若斤斤计较,再深的感情也会消磨殆尽。”
最后,她拿起那卷手抄经文:“这是我六十岁后每日必做的功课。不是求神拜佛保佑我什么,而是通过抄经,让心静下来。心静了,看事情就清楚了。”
沈清澜让云袖将木匣传给子孙们看。
“我要告诉你们的是,人生在世,不必执着于得失。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,如此而已。”她的声音渐渐微弱,但每个字都重重敲在众人心上,“我年轻时,也曾争强好胜,为了一点利益与人争执不休;也曾爱慕虚荣,为了表面风光劳心劳力;也曾怨天尤人,觉得命运待我不公。”
“直到老了,病了,才真正明白:争来的,未必是你的;抢来的,终究会失去;恨着的,伤害的是自己;爱着的,也该放手时且放手。”
夜幕渐渐降临,烛火被一一点亮。跳动的火光映在沈清澜布满皱纹的脸上,竟有一种超脱世俗的美。
她让所有人都靠近些,然后一字一句地说:“我走之后,不必大肆操办丧事,也不必守孝三年。按佛门礼仪,简单火化即可。骨灰不必保留,撒入江河,回归自然。”
几个子女面露难色,想要反驳,却见母亲目光坚定,只好点头应下。
“家产如何分配,我早已立好遗嘱,你们按章办事即可。记住,家和万事兴,莫要为了钱财伤了和气。”沈清谰喘了口气,继续道,“我这一生,最欣慰的不是积累了多少财富,而是你们都能自立自强。记住,儿孙自有儿孙福,莫为儿孙做马牛。该放手时就要放手。”
她特别看向几个已经为人父母的子女:“教育后代,首重品德,次重才学。有才无德,其行不远;有德无才,尚可栽培。切记,切记。”
五岁的重孙忽然挣脱母亲的怀抱,跑到榻前,稚声问道:“曾祖母,您要去哪里?什么时候回来?”
沈清澜慈爱地摸了摸孩子的头:“曾祖母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,不回来了。”
“为什么不去?”
“因为每个人都要去那个地方,只是早晚不同。”她微笑着说,“就像树叶春天发芽,夏天茂盛,秋天飘落,这是自然的规律。曾祖母已经过了夏天和秋天,现在该离开了。”
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:“那曾祖母会想我们吗?”
“会,但曾祖母更希望你们好好生活,不要想念我。”沈清澜柔声道,“记住,死去的人活在记忆里,而活着的人要活在当下。”
夜更深了,沈清澜明显疲惫不堪,却仍强撑着精神。
她最后说道:“我这一生,最大的领悟可以总结为几句话:来时赤条条,去时无牵挂;中间数十载,何必太执着?荣华花间露,富贵草上霜;是非成败转成空,唯有心平安乐长存。”
“你们记住:生死无常,珍惜当下;得失随缘,心无增减;爱人如己,恨意自消;简单生活,快乐自至。”
说完这些,她仿佛卸下了最后的负担,缓缓躺回床上,闭上眼睛。
“我累了,要休息了。你们都回去吧,不必守着我。”
子女们依依不舍地退下,只留云袖在一旁伺候。
沈清澜在睡梦中露出了安详的笑容。也许在梦中,她又回到了年少时光,那个海棠盛开的春日,那个还未经历人生坎坷的年纪...
但这一切都已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她真正勘破了生死之谜,明白了生命的真谛。
窗外,最后一盏灯笼也被风吹灭,唯有月光如水,静静地洒满庭院。
【警示与觉悟】
沈清澜的病榻感悟,看似是一个垂暮老人的临终之言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,足以惊醒世间沉迷于欲望与执着的芸芸众生。
其一,关于生死。
世人无不贪生惧死,为此求神问药,费尽心机,却不知生死本是自然规律,如同四季更替,昼夜循环。抗拒死亡,就是抗拒自然;恐惧死亡,就是恐惧生命本身。
沈清澜年轻时也曾惧怕死亡,直到多次在鬼门关前徘徊,才逐渐明白: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,而是另一种开始。就像毛毛虫化为蝴蝶,种子长成大树,看似形态改变,实则本质不灭。
她常说:“若能以平常心看待生死,则生时无忧,死时无惧。”这种觉悟,不是消极厌世,而是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。
其二,关于情爱。
情爱是人生最难破解的谜题。多少人为此痴狂,为此痛苦,为此毁掉一生。
沈清澜的经历告诉我们:情深不寿,强极则辱。世间情爱,越是执着,越是容易失去;越是强求,越是适得其反。真正的爱,不是占有,而是成全;不是痴缠,而是尊重;不是苛求,而是包容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浮世金钗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