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度人无数?”旁边一个商贾打扮的人插嘴,“我听说他年轻时负了那个叫素月的女子,害得人家孤苦半生。这等负心汉,也配称高僧?”
一位青衣女子闻言起身:“小女子便是素月祖母的侄孙女。祖母晚年常言,她早已原谅云栖禅师,且感谢他成全了她后来的平静生活。若当事人都已释怀,外人又何须愤愤不平?”
茶楼掌柜见状,忙打圆场:“诸位客官,各抒己见便好,莫要伤了和气。”
这时,一位一直沉默的中年文士开口了:“在下不才,曾为云栖禅师作传。依在下看来,禅师的一生,正印证了‘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’的真义。他的可贵,不在于他从无过错,而在于他敢于直面过错,勇于改过自新。”
他环视众人,继续道:“在座诸位,谁敢说自己一生清白,从无亏心之事?云栖禅师以余生赎罪,正是给了我等凡夫希望——无论过去如何,只要真心悔改,都有重获新生的可能。”
这番话引得众人深思。先前那位年轻举子也面露惭色,不再言语。
然而,争议并未就此停息。不久,一本名为《伪圣录》的书在市面上流传,书中将云栖禅师描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,指责他晚年修行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欺骗。
这本书的作者署名“江湖散人”,书中极尽歪曲之能事,甚至编造了许多云栖禅师根本不曾犯过的罪行。
本净得知后,弟子们愤愤不平,要求官府查禁此书。
“不必。”本净平静地说,“先师在时常说:真金不怕火炼。是非功过,自有公论。”
果然,不过月余,就有一位知名学者自发撰文驳斥《伪圣录》,文中详细考证了云栖禅师的一生,指出其过错固然存在,但善行更是不可抹杀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素月的孙子——如今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乡绅——也公开发声,证实祖母与云栖禅师之间的往事,驳斥书中的不实之词。
一场风波,反而让云栖禅师的故事传播更广。
这年秋天,寺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——当年被云栖禅师辜负的杨氏的外孙女。她已是满头银发,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寺中。
“老身此来,是为完成外祖母遗愿。”她对本净说,“外祖母临终前交代,务必来此上一炷香。”
本净亲自陪同她到舍利塔前上香。
老夫人望着塔中舍利,轻声道:“外祖母曾说,她与云栖禅师和离后,反而活得更加自在。后来她改嫁一位教书先生,相敬如宾,平安终老。她从未怨恨过禅师,反而感谢他当年的放手。”
她转身对本净说:“外祖母让我转告寺中: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重要的是不负本心。云栖禅师不负本心,所以她敬重他。”
这段往事传出,又引来了新一轮议论。有人称赞杨氏宽厚,也有人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。
便在众说纷纭之际,一位不速之客来到寺中——正是《伪圣录》的作者“江湖散人”。
此人名叫赵三才,本是个落魄文人,因嫉妒云栖禅师的名声,才撰书诋毁。如今他贫病交加,走投无路,想来寺中讨些盘缠。
知客僧欲赶他走,被本净阻止。
“施主请进。”本净亲自接待,不仅给了他盘缠,还让医寮的僧人为他诊治。
赵三才羞愧难当,跪地忏悔:“在下昧着良心写书诋毁禅师,实在罪该万死!”
本净扶起他:“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施主既有文才,何不用来弘扬善法,教化人心?”
赵三才深受感动,回去后撰写了《云栖禅师真传》,如实记述禅师一生,成为后世研究云栖禅师的重要史料。
时光如梭,转眼又是十年。本净已须发皆白,寺中事务多交由弟子处理。这日,他正在禅房打坐,弟子通报:省志编修官求见。
来的是一位中年官员,姓周,奉命编修本省高僧传,特地来收集云栖禅师的资料。
“下官查阅史料,发现对云栖禅师的评价褒贬不一,特来请教住持,该如何下笔为宜?”
本净微笑道:“大人只需如实记载便可。先师一生,有功有过,不必掩饰,也不必夸大。”
周编修疑惑道:“如此...不怕损及禅师清誉?”
本净摇头:“先师生前常说:‘谁人背后无人说?谁人背后不说人?只要身正,何惧之有?’真实的人生,远比完美的传说更有教化意义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:“先师的可贵,不在于他是完人,而在于他从不掩饰自己的不完美。他的迷失,警示世人莫重蹈覆辙;他的觉悟,给予世人改过自新的希望;他的修行,证明人人皆可成佛的可能。”
周编修若有所思:“下官明白了。真实地记录禅师的一生,就是对禅师最好的尊重。”
次年,《省志·高僧传》刊行,其中云栖禅师的传记如实记录了他从迷到觉的一生。出乎意料的是,这种不避讳过的写法,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敬重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浮世金钗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