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国王城郢都的西侧,素来僻静的废苑近来竟成了禁地。往日里堆积如山的废弃木料、锈蚀青铜边角料被尽数清理,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禁军甲士,他们手持长戈、腰佩短剑,肃立如松,连风吹草动都逃不过锐利的目光,莫说人,便是一只飞鸟想越过院墙,也需先掂量掂量戈尖的锋芒。苑内深处,一座临时搭建的大帐前,五名须发斑白的老工匠正围在一张铺开的巨大羊皮图纸旁,神情凝重得仿佛在揣摩天书。
为首的石老匠,是楚国造车行当里的泰斗,祖传三代皆为王室造车,经手的战车、乘车不下千辆,寻常战车的图纸在他眼中不过是寻常景致,可今日这张羊皮图,却让他捋着胡须的手都微微发颤。图纸上的战车样式,与他们毕生所学的形制截然不同:车厢高度较传统战车矮了三寸,轮距缩窄半尺,车轴两端裹着厚厚的加固铜环,两侧挡板外并非平直的木板,而是勾勒出弧形甲片的轮廓,车辕末端更是罕见地预留了三个规整的卡槽,旁边还用朱砂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尺寸与注解,细到甲片的厚度、榫卯的咬合角度,无一不精确到毫厘。
“这车厢既矮又窄,怕是连三名甲士都难以立足,冲锋时如何挥戈作战?”一名老工匠指着图纸上的车厢,眉头拧成了疙瘩,“还有这弧形甲片,看着倒是结实,可全铜打造的话,重量怕是要比寻常战车重出许多,战马拖拽起来,车速定然大打折扣啊。”
其余工匠纷纷附和,眼中满是疑虑。他们造了一辈子战车,深知战车的核心在于“稳、快、利”,传统战车车厢高大,能容纳三名甲士各司其职,轮距宽阔方能在颠簸地形保持平衡,而眼前这图纸上的设计,简直是反其道而行之。
就在此时,帐外传来一阵轻缓的脚步声。熊旅一身玄色便服,未带任何随从,径直走到图纸旁,目光落在那奇特的战车样式上,眼中带着几分笃定。这张图纸,是他耗费半月心血,结合穿越前在博物馆见过的春秋战车文物,再融入现代力学、工学原理反复修改而成的。他深知传统战车的弊端:重心过高易侧翻,轮距过宽转向不便,防护薄弱车兵伤亡大,戈矛手持易脱落,这些在后世看来一目了然的缺陷,却是当下诸侯战车的通病,也是他要着重突破的关键。
“石老请看。”熊旅拿起一根木杆,在图纸上沿着车厢与车轮的连线划出一道受力线条,“车厢降低三寸,轮距缩窄半尺,看似牺牲了空间,实则降低了重心。你们常年造车,该知山地作战时,战车侧翻是最大隐患,此设计能让战车在坡度较大的地形上依旧稳如磐石,这便是致胜的关键。”
他话锋一转,指向弧形甲片的连接处:“至于甲片,本王并未让你们全铜铸造。看到这榫卯结构了吗?甲片采用青铜与硬木拼接,外层是青铜,内层是泡桐木,既保证了防护力,又能减轻三成重量,寻常箭矢与短矛根本无法穿透。”
说着,他又将木杆指向车辕末端的卡槽:“寻常战车冲锋,戈矛全凭士兵手持,冲势一猛便容易脱手,力道也难以集中。这三个卡槽,可将长戈牢牢固定,士兵无需费力握持,只需稳住车身,借着战马的冲力向前推送,其冲击力能较之前增加一倍不止,撞穿敌军阵型易如反掌。”
老工匠们顺着他的指向细细思索,眉头渐渐舒展。石老匠伸手在图纸上比划着,心中默默推演:重心降低,转向必然灵活;榫卯拼接的甲片,既防箭又减重,确是妙思;而那戈矛卡槽,更是直击要害的革新。他们造了一辈子战车,从未想过战车竟能有这般巧夺天工的设计,处处透着对实战的深刻理解,每一处改动都切中要害,让人不得不叹服。
“王上此图,真是神来之笔啊!”石老匠抚着胡须,语气中满是敬佩与折服,“只是这般精细的工艺,榫卯拼接的甲片、精准无误的卡槽,都需耗费大量心力打磨,怕是要耽误不少时日。”
“无妨。”熊旅沉声道,“本王要的是精益求精,而非急功近利。给你们三个月时间,先造十辆样车。用料不拘一格,凡你们觉得合用的,尽管取用;人手不够,可从国中各作坊抽调顶尖匠人;所需青铜、硬木、皮革等物料,直接向国库支取,国库官吏若有推诿,可持本王令牌直接问责。”
他话音一顿,语气骤然变得严厉,目光扫过五位工匠,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但有一条,此事绝不可外传。作坊需日夜封闭,工匠不得擅自外出,车造成后,只在夜间前往城外演武场测试。若有半点风声泄露,无论是谁,休怪本王按军法处置!”
五位工匠心中一凛,连忙躬身叩首:“臣等遵旨!绝不敢泄露半分!”他们虽不知王上为何对这新战车如此讳莫如深,但也明白其中的分量——这战车一旦问世,必然会改变战场格局,若是被其他诸侯知晓,楚国的先机便荡然无存了。
接下来的三个月里,这座僻静的废苑彻底成了不眠之地。白日里,锤击声、锯木声、刨木声此起彼伏,工匠们各司其职,有的打磨青铜甲片,有的雕琢榫卯结构,有的校正车轮辐条,每一个部件都经过反复测量、打磨、拼接,力求分毫不差;夜晚,青铜淬火的滋滋声与工匠们的低语声交织,火光映照着他们布满汗水与油污的脸庞,眼中却满是专注与执着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楚国一统华夏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楚国一统华夏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