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阿鹏看到那些锈迹斑斑、结构简单却故障百出的老机器时,他推了推眼镜,脸上并没有露出轻视,反而是一种技术员特有的专注和探究。
他听着周建国结结巴巴地介绍机器的问题,又看着王大姐操作时机器表现出的种种“顽疾”。他这里敲敲,那里听听,时不时拿出随身带的工具拆开某个部位查看。
周建国一开始还有些局促和怀疑,但看到阿鹏专业的样子,也渐渐放开,两人蹲在机器旁,一个说机械原理,一个谈控制逻辑,竟然也能沟通起来。
研究了小半天,阿鹏站起身,拍了拍手上的油污,对眼巴巴看着他的小艳和周建国说:“这些机器太老了,核心部件磨损严重,靠修修补补,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要提升效率和稳定性,最好的办法是进行自动化改造。”
“自……自动化?”周建国愣住了,这个词对于这些老纺织工人来说,太过遥远和陌生。
“对。”阿鹏走到一台织机前,比划着,“比如,加装简单的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和步进电机,替代人工的送经、卷取和换梭控制。再加装光电传感器监测断线和布面瑕疵。电路部分不难,我可以用厂里的边角料自己做,机械部分的改造,需要周厂长你们配合。”
小艳听得似懂非懂,但“提升效率”、“稳定性”这些词让她心跳加速。她急切地问:“阿鹏哥,这……这能行吗?大概要多少钱?”
阿鹏粗略估算了一下:“如果用替代件和废旧元件自己改造,成本能压到很低,主要是人工和时间。可以先改一台试试效果。”
这成了合作社最后的希望。小丽特批,允许阿鹏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这项“跨界”尝试,并提供了部分废弃的电子元件。
接下来的日子,合作社的角落里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:一边是周建国带着老工人们按照阿鹏的要求,对机器进行机械结构的拆卸和调整,铁锤、扳手叮当作响;另一边是阿鹏带着万用表、电烙铁和一堆线路板,在布满棉絮的空气里埋头编程、接线。
王大姐和女工们好奇又紧张地围观的次数越来越少,因为阿鹏捣鼓的那些东西,她们完全看不懂,只觉得神秘。她们能做的,就是尽量不打扰,并且更加精细地做好手头还能做的工作。
失败是难免的。
第一次通电测试时,电机转速失控,差点把梭子弹飞;第二次,传感器误报警,机器动不动就自动停机。
每一次失败都让人的心提到嗓子眼,但阿鹏总是面无表情,嘴里念叨着“电压不对”、“参数要调”,然后继续埋头修改。
周建国则成了阿鹏最得力的助手。他不懂电子,但对机械有着本能的直觉,往往能精准地执行阿鹏的要求,并能从机械角度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。
两个不同领域的人,在这台饱经风霜的老机器上,竟然找到了一种奇特的默契。
终于,在经历了不知多少次调试后,那台被选为试验品的织机,在阿鹏按下启动按钮后,发出了与以往不同的、平稳而富有节奏的轰鸣声。
梭子流畅地往复,光电眼敏锐地监测着纱线,PLC控制着经线的张力和平稳度。它不仅动了起来,而且织出的布面,明显比旁边那些老机器更加均匀、密实!
“成了!好像……真的成了!”王大姐第一个叫出声,声音因激动而尖锐。
工人们瞬间围拢过来,难以置信地看着那台仿佛被赋予了新生的“老伙计”。周建国伸出手,小心翼翼地去触摸那刚刚织出的、平整的布面,手指微微颤抖,眼眶再次湿润。
这一次,是因为喜悦和震撼。
阿鹏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,他推了推眼镜:“这只是初步改造,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。如果效果稳定,可以逐步推广到其他机器上。”
奇迹般的转变开始了。
随着一台接一台的机器被成功改造,合作社的生产效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,产品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。布匹的均匀度、染色牢固度大大提高,缝纫的精准度和速度也上来了。
原来需要十个人手忙脚乱才能完成的订单,现在可能只需要五六个人就能轻松搞定,而且质量远超预期。
成本的下降和质量的提升,带来了最直接的效果——订单回来了,而且是优质的订单。
县里那家旅馆的经理亲自上门道歉,续签了长期合同,还介绍了新的客户。以前看不上他们产品的批发商,也开始主动询价。
合作社第一次出现了产能跟不上订单的“甜蜜的烦恼”。
更重要的是,工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曾经的自卑和沮丧被自信和骄傲取代。
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“被淘汰的废人”,而是掌握着“先进技术”的工匠。王大姐腰杆挺得笔直,逢人便夸:“瞧见没?这是我们‘智能纺织’织出来的布!老机器咋了?装上电子的心,比新的还厉害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梅家三朵花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梅家三朵花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