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丽雷厉风行。她很快通过深圳的朋友圈打听到,省城的教育专家正在推行一个“国际双语学校”的试点项目,旨在融合中西教育优点,培养具有本土根基和国际视野的学生。她立刻驱车前往省城,拜访了项目负责人,详细考察了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。
回来后,她直接找到了县里的主管领导。
“王县长,”小丽开门见山,将一叠项目计划书放在桌上,“这是省城最新的国际双语教育项目,我觉得非常适合我们梅林县。我们县经济要发展,人才是关键。留住本地优秀生源,吸引周边县市的学生,教育是最好的抓手。”
王县长翻看着计划书,颇感兴趣,但又面露难色:“小丽啊,想法是很好,但这需要一大笔投资啊,县财政恐怕……”
“资金我来解决一部分,”小丽毫不犹豫地说,“我可以牵头成立教育基金会,联合本地几家效益好的企业共同注资。而且,我愿意出任校董,不是挂名,是实实在在地参与管理和监督,确保这笔钱用在刀刃上,确保教育质量不是挂羊头卖狗肉。我们要建的,不是贵族学校,而是真正能让我们县城孩子受益的、接地气的‘国际化’学校。”
她的目光灼灼,带着企业家的魄力和一种更深远的期待:“我的根在这里,我儿子的根也在这里。我希望他接受好的教育,但我不认为必须把他送出去才能做到。我们可以把好的教育理念引进来,在这里,为我们自己的孩子,建一所好学校。”
小丽的行动力和决心打动了县领导。经过几轮磋商,项目初步敲定。消息传回梅家,梅母愣住了,她没想到二女儿会用这样一种方式,来回应“孩子教育”的问题。
与此同时,小红也有了动作。她的“梅记百货超市”经过几年发展,已经在县城站稳了脚跟,但确实面临着本地商户竞争和扩张瓶颈的问题。移民风波让她更清晰地看到,固守一隅是不够的,必须主动进化,才能真正扎根,抵御风浪。
她没有选择去省城或者更大的城市开店,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县域更广阔的天地。她带着团队,跑遍了县下属的十几个乡镇,调研农产品种植和手工副业情况。
她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:将现有的超市升级为“县域商业综合体”。不是照搬大城市的那种,而是具有梅林县特色的综合体。
“一楼、二楼依旧是超市和百货,但我们要扩大生鲜区,直接对接各乡镇的合作社和农户,设立‘本地优质农产品直销专区’,减少中间环节,让利给农民和消费者。”小红在管理层会议上阐述她的构想,“三楼,开辟出来,做成‘县域文创和手工艺展销中心’。邀请像小艳的合作社那样的组织入驻,展示销售我们的‘云绣’袜子、手工布艺、竹编等产品,甚至可以设置体验区,让顾客亲手制作,带动文旅。”
“四楼,引进一些简单的餐饮和儿童乐园,目标是打造成一个家庭周末休闲消费的目的地。”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,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挤垮谁,而是搭建一个平台,把县域的经济活力都激发出来,形成一个闭环。这样,我们的根才能扎得更深,更牢靠。”
这个计划同样需要巨大投入,但小红信心满满。她开始频繁往返于县市之间,寻求政策支持和商业贷款。
而小艳,在经历了最初的挣扎后,也找到了自己扎根的方式。康复中心和合作社是她全部的心血,也是她实现价值的地方。她无法像小丽那样投资教育,也不能像小红那样扩张商业版图,但她有她的阵地。
她将合作社盈余的一部分拿出来,又争取到了一笔小小的社会捐助,在康复中心旁边,找了一间闲置的旧教室,简单装修,挂上了一块新牌子——“乡村儿童艺术中心”。
她没有请昂贵的老师,而是动员合作社里那些有手艺、有耐心的女工们,利用闲暇时间,免费教附近的留守儿童画画、做手工、学习简单的刺绣。她尤其关注那些家里有特殊需要的孩子,尝试用艺术的方式与他们沟通。
“也许我暂时无法带小海去美国接受最好的治疗,”小艳对周建国说,语气平静却坚定,“但我可以在这里,为和小海一样的孩子们,创造一个能让他们感到快乐、被接纳的小小世界。扎根,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,把我能做的事情做好,让这片土地因为我们的存在,多一点温暖和色彩,也是一种扎根。”
周建国紧紧握住了她的手。
几天后的一个傍晚,梅母被三个女儿带到了梅父的墓前。夕阳将墓碑染成暖金色,远处的县城笼罩在宁静的暮霭中。
小丽、小红、小艳并肩站着,她们没有看彼此,而是望着父亲墓碑上那张略显模糊的照片。
小丽先开口,声音清晰而有力:“爸,我们不去美国。我会在这里,建最好的学校,让您的孙辈,不用远离家乡,也能接受好的教育。”
小红接着说:“爸,我的超市会变得更大更好,我要让咱们梅林县的老百姓,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好东西,让咱县里的好东西,也能卖出去。”
小艳的声音最轻柔,却同样坚定:“爸,我会照顾好妈,照顾好小海,也会尽力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和家庭。您放心。”
最后,三姐妹异口同声,像是立下誓言,声音汇聚在一起,穿透了黄昏的寂静:
“我们的根,就在这里。这里,就是孩子们未来的根!”
梅母站在她们身后,听着女儿们一句句沉甸甸的话语,看着她们在夕阳下拉得长长的、紧紧依偎在一起的影子,泪水再一次模糊了视线。但这一次,不再是委屈和绝望的泪,而是一种复杂的、掺杂着心疼、骄傲、以及一丝茫然却终于开始松动和接纳的泪。
她终于有些明白了,女儿们所追求的,和她所想象的“好日子”,或许真的不一样。她们选择的,是一条更艰难、却也更硬气、更踏实的路。
风从田野吹来,带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,拂过墓碑,拂过每个人的脸庞。那是故乡的风,熟悉,温暖,让人心安。
喜欢梅家三朵花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梅家三朵花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