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绣这个‘喜鹊登梅’,图个吉利,希望我家小子明年高考能考上…” “这个‘福’字,是跟小艳厂长学的,她说针脚要密,心要静,福气才留得住…”
评论区彻底沸腾了,点赞数飞速上涨,订单提示音叮咚叮咚响成一片,几乎连成了音乐。
小梅和后台运营的同事忙得不可开交。
“王阿姨,很多人问您手里那个‘花开富贵’的摆件卖不卖?” “张姨,您再详细说说那个针法…” “想要同款!求上链接!” “支持阿姨!支持非遗!”
小红看着这火爆的场面,看着工友们脸上逐渐绽放出的自信光彩,眼眶微微发热。
她想起自己刚开超市时被抵制的寒冬,想起百货公司改制时的勾心斗角,何曾想过有一天,她们姐妹和这些工人们,会以这样的方式,把家乡的手艺、把自己的故事,直接送到天南地北的陌生人面前?
她不再需要小梅提示,主动拿起一件件产品,讲述背后的设计灵感、寓意和手艺人的故事,语气越来越从容,甚至带上了她当年做百货经理时介绍新品的风采。
小艳也彻底放开了,她不仅演示复杂针法,还回答起关于染料、布料处理的各种问题,神情专注而专业,仿佛回到了她的康复中心讲课。小丽则更关注 logistics(物流),时不时插一句:“江浙沪的朋友放心拍,我们和物流谈好了,三天内到货。”“东北的朋友,这件厚实,保暖没问题。”
直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,热度不减反增。
期间,小红和小艳甚至应网友要求,合作完成了一小幅简单的并蒂莲绣片,一个描样,一个配色飞针走线,默契十足,引来评论区一片“羡慕姐妹情深”“手艺传承”的刷屏。
深夜十一点多,直播接近尾声。三姐妹和几位老工人都已略显疲惫,但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兴奋的红晕。
累计观看人数突破了百万,订单量远远超出了最乐观的预估,几乎相当于合作社过去半年的销量。
工作人员开始收拾设备,仓库里渐渐安静下来,只剩下订单打印机还在不知疲倦地吐着单子。
梅母一直安静地坐在角落的凳子上看着,这时才慢慢走过来,递上三杯温水。
她看着三个女儿,眼神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,有骄傲,有心疼,更有一种跨越时代的恍然。
她接过小艳手里那根用了多年的铜顶针,摩挲着上面细密的凹痕,轻声感慨:“真没想到…我老了老了,还能跟着你们…当了一回‘网红’?是这么叫吧?”她摇摇头,笑了起来,眼角的皱纹舒展开,像一朵盛开的菊花,“看着你们在那么亮堂的地方,对着个黑乎乎的镜头,就能让天南地北的人买咱们的东西,这世道,真是变了…但也真好。”
老太太的话,让忙碌了一晚的姐妹三人都静了下来。小红接过水杯,温热的水流划过喉咙,滋润了因不停说话而干涩的嗓子,也仿佛熨帖了心中那份因时代骤变而产生的些许惶惑。
她看着那一摞厚厚的订单,那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希望,是认可,是梅林县这些女人们用双手挣来的新活路。
“妈,世道是变了,”小丽接口道,语气一如既往地干脆,却带着笃定,“但不管怎么变,活儿好、心正,总能有路走。” 小艳点点头,温柔地笑了:“嗯,而且这条路,比以前更宽了,能走到更远的地方去了。”
小梅兴奋地跑过来,举着平板电脑展示后台数据:“妈!二姨!小姨!我们成功了!爆单了!明天…不,从现在开始就得赶紧安排打包发货!物流那边我已经联系好了,阿鹏哥说他会带人连夜支援!”
仓库外,夜凉如水。
仓库内,灯火通明,人影忙碌,空气中弥漫着新拆包裹的纸箱气味、绣品的淡淡棉麻味,以及一股蒸腾向上的、名为希望的热气。
这场发生在县城仓库里的直播突围战,仿佛一束强光,不仅照亮了“梅家云绣”的前路,也隐约照亮了无数如同梅林县一样渴望被看见的乡镇未来。
传统的针线,第一次通过现代化的光纤,绣出了一幅关于新生意的锦绣图卷。
喜欢梅家三朵花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梅家三朵花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