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值崇祯六年冬,京师的雪,似乎总比别处来得更早,也更冷冽。
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京师保卫战刚刚落下帷幕,建奴大汗皇太极在德胜门外丢下了数千具尸体,狼狈北返。然而,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,一种更为无形,却也更加致命的寒意,已经从紫禁城的红墙黄瓦之后,悄然弥漫开来,渗透进这座古老都城的每一寸肌理。
德胜门外,那座由数千颗后金鞑子首级堆砌而成的京观,在凛冽的寒风中如同一座沉默的丰碑,无声地宣告着大明近二十年来最辉煌的一场胜利。它成了京城百姓每日里争相围观的奇景,也成了无数文武官员上朝途中,不得不侧目而视的醒目地标。那森然的死亡气息,仿佛在时刻提醒着所有人,一个名叫顾昭的边军将领,是如何用赫赫战功,硬生生地在这座权力的都城,砸开了一道属于他自己的门。
天色未明,晨钟暮鼓的余音尚在重重宫阙间回荡,顾昭已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飞鱼服,腰佩御赐的绣春刀,站在了午门之外。他甲胄未除,只是在外面罩上了官服,身上那股尚未散尽的血腥气与铁锈味,与周围熏着名贵香料、身着锦绣绸缎的文武百官们,显得格格不入。
他能清晰地感受到,无数道或明或暗的目光,如同实质的芒刺,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,审视、揣度、探究,其中夹杂着毫不掩饰的嫉妒与敌意。这些目光的主人,是大明朝的顶梁支柱,是帝国的神经中枢,他们中的任何一个,跺跺脚都能让一方官场为之震动。而此刻,顾昭,这个不久前还只是一个宣府边镇小小游击将军的“泥腿子”,却成了他们共同凝视的焦点。
皇极殿,大明帝国权力之巅。
当山呼万岁的声浪平息,数百名官员垂首肃立于金砖之上,整座大殿静得能听见灯芯燃烧的噼啪声。崇祯皇帝朱由检端坐于龙椅之上,年轻的面庞因连日的操劳而显得有些苍白,但那双眼睛里却闪烁着一种久违的、因大权在握而生的兴奋与光芒。他环视下方,目光最终落在了队列最前列,那个身姿笔挺如枪的武将身上。
“众卿,”崇祯的声音清朗而坚定,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,“京师围解,社稷得安,此皆赖将士用命,浴血奋战之功。其中,宣府总兵顾昭,临危受命,血战德胜门,斩将夺旗,阵斩虏酋阿巴泰,居功至伟!”
他的话音一落,殿内气氛陡然变得微妙起来。一些勋贵集团的老臣,如英国公张维贤、成国公朱纯臣等人,那原本就布满皱纹的脸瞬间绷得更紧了,眼观鼻,鼻观心,仿佛没有听到这番话,但微微抽动的嘴角却暴露了他们内心的不屑与恼怒。在他们看来,军功是他们这些世袭罔替的公侯伯爵们的禁脔,是大明开国勋贵二百余年来的荣耀传承,岂容一个出身草莽的边将如此轻易地染指,甚至盖过他们的风头?这不啻于一种羞辱。
文官集团的领袖,内阁首辅温体仁,则如一尊老僧入定,长须垂胸,面色平静无波。然而,在他那半阖的眼帘之下,精光却在飞快地闪烁。他知道,皇帝这是要借顾昭这把锋利无比的刀,来劈开当下朝堂的僵局,来挑战文官集团对朝政近乎垄断的控制权。
果不其然,崇祯皇帝的声音再度响起,这次带上了一丝不容置喙的威严:“朕意,晋顾昭为一等忠勇侯,食邑三千户,赐名‘镇北侯’!另赐京中府邸一座,黄金千两,白银万两,美女十名!以彰其功,以励天下将士!”
一等忠勇侯!镇北侯!
这几个字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皇极殿内激起了滔天巨浪。大明立国二百余年,除了开国功臣与靖难功臣之外,非宗室、非世袭的武将,能凭战功一步封侯者,屈指可数,更遑论是远超伯爵的一等侯!这几乎是武臣所能达到的荣誉顶点!
“陛下圣明!” 温体仁第一个出列,他躬身长揖,声音洪亮而恭敬,仿佛是由衷地感到喜悦:“顾将军勇冠三军,力挽狂澜,挽救京师于危难,此等不世之功,封侯之赏,实至名归,足以告慰太庙英灵,臣为陛下贺,为大明贺!”
他一开口,身后大片的文官立刻如同排演好一般,纷纷出列附和: “陛下圣明,吾皇英武!” “贺喜顾侯,实乃国之栋梁!”
赞颂之声此起彼伏,然而,在那些谦卑躬下的身躯和恭敬的面孔背后,交换的眼神却充满了冰冷的算计。他们心中雪亮:皇帝把顾昭捧得越高,顾昭这把刀就越显锋利,对他们的威胁也就越大。既然无法阻止,那便顺水推舟,将他捧上一个摇摇欲坠的神坛,再用文官集团最擅长的手段——“捧杀”,让他从高处摔得粉身碎骨。一个不懂政治的武夫,一旦被卷入朝堂的漩涡,淹死只是时间问题。
而另一边,英国公张维贤的脸色已经铁青,他那握着象牙笏板的手,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。他终究还是没有站出来反对,因为他知道,此刻的崇祯正享受着这种乾纲独断的快感,任何反对的声音,都只会被视为对皇权的挑衅。他只能用几乎要喷出火的眼神,死死地剜了一眼那个站在殿中央,接受封赏的顾昭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挽天倾: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挽天倾:我为大明续三百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