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石头从河南归来的第三天,一辆挂着皇家标识的黑色马车,便悄无声息地驶入了天津定国侯府。车上下来的人,是当今圣上身边,最受信赖的司礼监秉笔太监,王承恩。他风尘仆仆,脸上带着无法掩饰的忧虑与焦急,甚至来不及喝上一口热茶,便被顾昭直接请进了那间象征着整个北方权力核心的作战指挥室。
这间指挥室,是整个侯府防卫最森严的地方。一张占据了房间近半面积的巨型沙盘,精细地还原了整个大明北方的山川地貌、城池关隘。墙壁上,则挂满了各种详尽的军事地图和数据图表,空气中,弥漫着一股硝烟与墨水混合的独特气息。
王承恩甫一踏入,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。他虽然常伴君王侧,却从未见过如此清晰直观、又充满了“专业”气息的指挥中枢。他知道,这间屋子里做出的每一个决策,都足以影响这个帝国未来的走向。
“侯爷,咱家是奉了万岁的口谕,星夜兼程赶来的。”王承恩顾不上客套,开门见山地传达了崇祯皇帝的焦虑,“河南的军情急报,雪片似的飞进紫禁城。那闯贼李自成,短短数月,竟已裹挟流民数十万,连克数城,势头之猛,犹胜当年。陛下寝食难安,朝中大臣们,也是众说纷坛,有说要调洪承畴率关宁铁骑入关清剿的,也有说要起用左良玉的,争论不休。陛下让咱家来问问侯爷,对此乱局,可有‘彻底’的解决方案?”
王承恩特意加重了“彻底”二字。这代表了崇祯,乃至整个大明朝廷,对于流寇问题最深切、也最无力的期盼。他们渴望一场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,一次永绝后患的清剿。
然而,顾昭听完之后,却只是平静地走到了那巨大的沙盘前,拿起一根长长的指挥杆,并没有直接回答王承恩的问题。
“王公公,请看。”
他的指挥杆,轻轻点在了沙盘上,那片代表着中原大地的区域。无数大小不一的红色旗帜,密密麻麻地插在河南、陕西、湖广北部等地,如同一片正在疯狂蔓延的毒疮。
“公公请看,如今中原大地,流寇烽火遍地,为何?”顾昭的声音,在空旷的指挥室里回响,带着一种洞穿事物本质的穿透力,“并非因为他们有多么善战,他们的主力,不过是一群拿着木棍锄头的饥民罢了。真正的原因在于,这片土地上,活不下去的百姓,实在是太多了!”
他抬起头,目光灼灼地看着王承恩,说出了一句让这位司礼监大太监,都感到脊背发凉的惊人言论。
“我们今天剿灭了一个李自成,明天,在这片饥饿的土地上,立刻就会冒出一个王自成、张自成!官军每到一处,人吃马嚼,耗费的钱粮,比打仗本身还要多。为了筹集军饷,地方官府只能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,于是,官军杀的人越多,被逼得走投无路的饥民反而越多,投奔流寇的人也就越多!这是一个恶性循环,是一个无论投入多少兵力、多少钱粮,都根本无法治愈的,不治之症!”
王承恩的脸色,瞬间变得苍白。顾昭的这番话,如同最锋利的手术刀,无情地剖开了大明朝廷剿匪战略背后,那个血淋淋的、谁都看见了,却又谁都不愿承认的残酷现实。
“那……那依侯爷之见,这……这岂不是无解之局?”王承恩的声音,都有些颤抖了。
“不,有解。”顾昭的嘴角,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。他手中的指挥杆,在沙盘上,画出了一个巨大的、触目惊心的圆圈。
“解法,就在于,我们必须彻底抛弃过去那种,妄图将他们全部消灭的、愚蠢而又昂贵的想法。”顾昭语出惊人,“我的方略,只有八个字——划区而治,以寇制寇!”
“划区而治?以寇制寇?”王承恩茫然地重复着这几个闻所未闻的词汇,感觉自己的思维,已经完全跟不上顾昭的节奏。
“没错!”顾昭的指挥杆,重重地点在了河南的中心位置,“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,朝廷应该下旨,将流寇活动最猖獗的几个省份,例如整个河南,以及陕西、湖广的部分府县,暂时划定为‘特别绥靖区’!”
“特别绥靖区?”
“在这个区域内,”顾昭解释道,“朝廷不再向其中投入任何大规模的剿匪兵力!停止一切徒劳无功的军事行动,也等于,是为国库,省下了每年数以百万两计的巨额军费开支!”
王承恩的眼睛,猛地亮了一下。省钱,这两个字,对于如今这个穷得快要当掉裤子的朝廷来说,拥有着致命的诱惑力。
“可是……那岂不是纵容流寇坐大?任由他们鱼肉乡里?”王承恩立刻提出了疑问。
“这便是我方略的第二步,也是最核心的一步——以寇制寇!”顾昭的眼神,变得深邃而锐利,“如今中原之地,大大小小的流寇匪帮,不下数十支,他们彼此之间,也在为了地盘和粮食,互相攻伐,内耗严重。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!我们要做的,不是消灭他们,而是‘管理’他们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挽天倾: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挽天倾:我为大明续三百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