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雍:能做事时别“躺平”
宋神宗熙宁年间,王安石的新法刚开始推行,地方上被折腾得鸡飞狗跳。邵雍当时在乡下闲居,他那些当官的门生故旧,都想递交辞职信回家,还写信问邵雍的意见。
邵雍回信道:“现在正是有德行的人该尽力做事的时候啊!新法确实严格,但你们在任上能宽松一分,老百姓就能多受一分好处。辞职跑路有啥用?”
冯梦龙点评:别等“有能力”才做事,当下能帮就帮
李燔(朱熹的弟子)常说:“人不一定非要等当了官、有了职位,才能建功立业。只要顺着自己的能力,到能发挥的地方,做点对别人有好处的事,这就是功业。”
莲池大师劝人做善事,有人推辞说自己没能力。大师指着身边的凳子说:“就像这凳子,歪在路边挡路,我把它摆正,这也是一件善事啊。”
抱着这种心态,再看那些遇到困难就辞职的人,就像到了宝山却空着手回去——明明能做点实事,却非要放弃机会。
还有个叫鲜于铣的人,当时任利州路转运副使,他管辖的老百姓不愿意申请青苗钱(新法里的贷款)。王安石派人来责问他,鲜于铣说:“青苗法的规定是,老百姓愿意要就给。他们自己不愿意,难道还能强迫吗!”
苏东坡称赞鲜于铣“对上不违背法令,对中不辜负朝廷托付,对下不伤害百姓”,认为这是“三件难事”。当官的真该把这当成榜样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邵雍的“不跑路逻辑”:不是认新法,是“留任=有机会护民,跑路=彻底没人扛”
邵雍没劝门生“忍忍就好”,也没骂新法“不好”,而是戳中了“务实的核心”——比起辞职摆烂,留在岗位上“精准止损”才是真帮百姓。他的思路拆开来,放到现在的职场、基层工作里,就是“不做甩锅党,要做扛事人”。
1.“环境差”不是“跑路理由”,是“做事的起点”
新法严得扰民,门生觉得“干不下去”,但邵雍知道:环境越差,百姓越需要有人帮着“缓冲”。就像现在社区推行新政策,一开始流程复杂、居民抱怨多,有人想辞职,但真正靠谱的人会想“我留下多解释两句、多简化个步骤,居民就能少点麻烦”;
2.“能帮一分是一分”,比“啥也不做”强百倍
邵雍没指望门生“推翻新法”,只盼着他们“宽一分”——哪怕只是少罚一户百姓、多给一次解释机会,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。就像现在职场里,遇到难搞的项目,有人觉得“做不好不如不做”,但靠谱的人会想“哪怕我只搞定其中一个小环节,也能帮团队少点压力”;
3.“跑路”是最省事的,却是最没用的
门生辞职,自己是清净了,但地方上没了“帮百姓说话的人”,新法只会更硬地落到百姓头上。就像现在基层干部遇到政策推行难,辞职后没人协调,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——跑路解决不了问题,只会把问题甩给更弱的人。
当代案例1:社区推“老年智能挂号”,社工没跑路,靠“笨办法”帮老人搞定
去年社区要推广“线上智能挂号”,要求老人都用手机预约,好多老人不会用,抱怨“这是逼我们看不上病”。负责这事的社工小周,一开始也想辞职:“政策太硬,老人不配合,我夹在中间太难了!”
她想起邵雍的话,没真跑路,反而琢磨出两个“宽一分”的办法:
1.每天在社区大厅设“挂号帮办岗”,自己和同事轮流帮老人填信息、约号,不用老人碰手机;
2.印了“图文版挂号指南”,把步骤画成漫画,贴在老人常去的活动室。
最后不仅政策推下去了,老人还总说“小周比自家孩子还贴心”——小周没能力改政策,但她留任做的“小事”,帮老人扛住了政策的“硬茬”,这就是邵雍说的“能宽一分,民受一分之赐”。
当代案例2:公司推“新绩效考核”,主管没辞职,帮下属“优化指标”少挨罚
某公司去年推新绩效考核,要求员工“每月必须完成3个大项目”,下属们都吐槽“根本完不成,要被扣工资了”。主管老吴也觉得政策太激进,想过“辞职躲躲”,但转念一想:“我走了,下属没人帮着跟公司沟通,只会更惨。”
老吴没跑路,反而做了两件事:
1.统计下属的“实际能力”,跟领导申请“新人先从1个项目开始,熟练了再增加”,避免新人直接被扣工资;
2.帮下属把“大项目”拆成“小任务”,比如把“做一场直播”拆成“写脚本、找嘉宾、控场”,让下属更容易达标。
最后下属不仅没少拿工资,还慢慢适应了新考核,老吴也被评为“最佳主管”——老吴没推翻考核制度,但他留任做的“缓冲”,帮下属少受了“政策的苦”,这正是邵雍推崇的“贤者尽力”。
二、评注的“务实智慧”:别等“有权力”再做事,当下能帮一点就是“功业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