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吕夷简的“破诬陷逻辑”:不硬刚圣旨,用“证据链”化解极端操作
面对“挖棺验尸”的圣旨,吕夷简没说“皇上您别冲动”,也没硬扛“不能挖墓”,反而找“人证”立担保——这不是“和稀泥”,是用“最小代价”解决“最大麻烦”,比硬刚更显智慧。
1.不否定圣旨,先接再转:给皇上留面子,也给自己留余地
要是直接说“挖墓不对,皇上您错了”,仁宗肯定会生气,还可能觉得吕夷简“护着石介”;吕夷简先承认“挖空棺就治罪”,再提“挖真墓的坏处”,既没否定圣旨,又点出风险,让仁宗更容易接受;
2.用“多人证”替代“挖墓”:既证真相,又避后患
挖墓是“极端操作”,不管结果如何,都会落个“朝廷不尊重死者”的骂名;找敛棺人、亲族、门生作证,是“软证据”——几百人都担保,比“挖墓”更有说服力,还不会留下“滥权”的话柄;
3.抓“夏竦诬陷”的漏洞:没人能收买几百个证人
夏竦说“石介逃了”,但他没法让所有参与葬礼的人都撒谎;吕夷简就是看准了这一点,用“群体证词”戳穿诬陷,让夏竦的谎言不攻自破。
当代案例:HR“用证据帮员工洗冤”,不硬刚老板怀疑
某互联网公司有个技术骨干老吴,被竞品挖角未遂,竞品故意造谣“老吴泄露核心代码”。老板信了,让HR“查老吴的电脑,不行就开除”。HR经理小林没硬刚“不能查电脑(侵犯隐私)”,反而做了三件事:
1.先跟老板说:“查电脑能证明,但万一没证据,老吴肯定寒心,以后没人敢带核心项目了;不如先找证据,要是真有问题,再处理也不迟。” 老板同意了;
2.找项目对接记录:证明老吴负责的模块,核心代码只有他和CTO能接触,CTO能作证“老吴没下载过完整代码”;
3.找客户和测试同事:证明老吴最近一直在改bug,没跟竞品有过接触,连竞品的联系方式都没有。
最后小林把这些证据给老板看,老板才知道是竞品造谣,还亲自跟老吴道歉,给老吴涨了薪——小林没硬刚老板,用“证据链”化解了“极端查电脑”的要求,既帮员工洗冤,又没让老板下不来台,这和吕夷简“不挖墓找证人”的逻辑一模一样:解决问题的关键,不是硬扛,是找“更优的替代方案”。
三、评注的“深谋远虑”:不记私怨、防微杜渐,才是真宰相度
评注里说吕夷简有两点特别厉害:一是石介写颂时,吕夷简刚被罢相,晏殊、章得象上台,但他没记私怨,反而帮石介避祸;二是李太后服丧期没满,他就劝仁宗立曹后,范仲淹还骂他“教皇上做坏事”,其实他是怕“后宫没主,以色进者太多,乱了朝纲”。
这两点戳透了他的“宰相格局”:
1.不记私怨,只看国体:石介没帮他,甚至可能在颂里没夸他,但他帮石介,是怕“朝廷滥权挖墓”坏了名声——这像现在公司里,前同事曾经抢过你的项目,后来他被诬陷,你没落井下石,反而帮他澄清,因为你知道“公司冤枉好人,会让所有人寒心”;
2.防微杜渐,早立规矩:后宫没皇后,就容易“谁漂亮谁得宠”,乱了秩序;他劝立曹后,是想“立个正主,定个规矩”——这像现在团队里,老员工拉小圈子,你没等矛盾激化,就提拔中立的骨干当组长,定好分工和考核制度,避免小圈子乱了团队。
四、核心启示:学吕夷简的“分寸感”,记住“3个不冲动”
吕夷简的所有操作,核心都是“不冲动、算长远、用巧劲”。不管是职场应对领导、处理纠纷,还是管理团队,想做到“有分寸”,记住三点:
1.面对“紧急事”不冲动:先想“会不会引发连锁反应”
领导急召,别慌着跑,先想“会不会让别人误会”;遇到突发舆情,别慌着回应,先想“会不会说错话”;
像吕夷简慢走、老周发公告,都是先“控住风险”,再解决问题——紧急事往往藏着“敏感信号”,冲动只会放大风险。
2.面对“极端要求”不硬刚:先找“替代方案”
老板让你“查员工电脑”,别直接拒,找“项目记录、同事证词”替代;皇上让你“挖墓”,别硬扛,找“证人担保”替代;
硬刚会让对方下不来台,找替代方案既能解决问题,又能保住对方的面子,反而更容易被接受。
3.面对“私怨/质疑”不纠结:先看“大局需要什么”
别人曾经对不住你,别记仇,先看“帮他是不是对团队/公司好”;别人质疑你的决定,别生气,先看“他的质疑是不是藏着没说的风险”;
吕夷简不记石介的私怨、不管范仲淹的骂,只看“朝廷需要稳定、后宫需要规矩”——顾大局的人,永远比“纠结小事的人”走得远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