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本:明代“拎得清天花板”!死守边关拒上级
季本刚当官时,任建宁府推官。当时朱宸濠在江西叛乱,王阳明正发兵讨伐他。建宁有个分水关,是从江西进入福建的要道,季本向主管部门请求,亲自去镇守关口。
恰巧巡按御史因为科举考试的事,发公文让郡守和季本一起去。郡守写信催促季本,季本回信说:“建宁能依靠的,就咱们两个人。军事大事瞬息万变,而往返科场一趟至少要四十天。现在江西战事胜负还不确定,本地土匪会不会闹事也说不准。要是咱们俩都走了,谁来守关口?就算侥幸没出事,这时候让科举榜单上列着咱们俩的名字,传出去大家会觉得咱们分不清轻重,要被笑话死。违抗巡按御史的命令,和耽误国家大事比起来,哪个更严重啊!”
郡守特别佩服他的话,最终没去科场。(边批:这位郡守也是个明白人居士。)
冯梦龙点评:不贪“轻松好事”,才是真担当
科举相关的事是体面好事,别人都想着争取,谁愿意放弃舒服的事去干守关的苦差?很多人遇事总想着挑容易的、躲难的,看到季本这事,真该羞愧出汗!
就像现在职场里,有人面对“露脸的轻松活”和“紧急的麻烦活”,会毫不犹豫选前者,却忘了后者才是真正关乎团队或公司安危的关键。季本的清醒,在于他没被“科场美事”诱惑,始终盯着“守关护城”这个更重要的责任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季本的“取舍逻辑”:不是怼上级,是“拎清‘保命事’和‘面子事’”
季本敢拒御史的命令,不是耍脾气,是精准算透了“什么是不能丢的根本,什么是可放的次要”——守关是保福建安全的“保命事”,科场办事是走流程的“面子事”,拎不清这个,才是真失职。拆开来,这背后藏着三个现代都能用的“取舍智慧”:
1.先分“刚需和次需”:保命的事绝不能丢
季本心里门儿清:分水关是福建的“防火墙”,一旦失守,叛军进来,福建百姓遭殃,这是“刚需”;而科场事,无非是核对考卷、安排考场,晚几天办或者让别人代办,顶多挨御史两句骂,这是“次需”。就像现在:
某公司客户系统突然出漏洞,数据随时可能泄露(刚需),同时部门要开“季度评优会”(次需),技术主管要是为了评“优秀员工”去开会,不管漏洞,客户丢了公司就得赔大钱——刚需没了,再好看的面子也没用。
2.再算“时间和风险账”:别为了小事赌大风险
季本算得明白:往返科场四十天,这期间江西战局可能反转,土寇可能闹事,没人守关就是“赌福建安全”,风险太高;而拒御史命令,顶多是“抗命”,但只要说清楚理由,御史也不会真追责。这就像现在:
社区遇到疫情封控(要24小时守着,组织核酸、送物资),同时街道要开“表彰大会”(去了能拿“优秀社区工作者”奖状),社区主任要是去开会,封控没人统筹,居民可能断粮、出现聚集风险——风险远大于拿奖状的好处。
3.最后顾“名声和责任”:不是怕骂,是怕“丢了该有的样子”
季本不是不怕违逆御史,是怕“传出去被人笑‘不知所重’”——作为守关官,守关是责任,为了科场事离岗,就是“忘了自己该干嘛”,这比挨骂更丢人。就像现在:
消防员出警去救火灾,路上遇到“单位拍照打卡”的通知,要是为了打卡耽误救火,就算没出事,也会被骂“忘了消防员的本分”——责任比打卡的“形式主义”重要多了。
二、当代“季本式取舍”案例:放着“美事”不抢,选“苦事”担责,反而赢了更重要的
季本这种“不贪美事、专挑苦事”的取舍,现在不管是企业、社区,还是职场,用好了都能“守住根本,赢回更实在的东西”——比拿奖状、评优更值。
案例1:技术主管“弃评优会修漏洞”,保住客户比拿奖管用
某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主管老李,正盯着一个紧急系统漏洞——这个漏洞会导致用户支付数据泄露,要是24小时内修不好,合作的大客户就要解约(违约金得赔200万)。偏偏这时候,行业协会发来邀请,让老李去参加“年度技术人物”评优会,去了不仅能领奖,还能认识很多行业大佬,是个“露脸美事”。
手下劝老李:“漏洞让下属盯着,您去领奖,回来再看也不迟!”老李却摇头:“下属没处理过这么大的漏洞,万一出岔子,客户丢了,公司都得受影响,我领个奖有啥用?”最后他留在公司,带着团队熬了20小时,终于把漏洞修好,客户也没解约。
后来客户知道这事,特意给公司发了感谢信,还介绍了两个新客户;公司老板也在全员大会上夸老李:“李主管没去拿个人的奖,却给公司拿了更大的‘奖’——客户的信任!”——这就是季本“弃科场守关”的现代版:个人的“美事”再香,也没集体的“根本事”重要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