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逆的时候别躺,多练“翻身本事”
公司遇到危机,别只顾着裁员、缩减成本,想想“能不能转型新业务”;个人遇到失业,别只顾着焦虑,想想“自己能学什么新技能,抓住下一个机会”——逆的时候练本事,等风向变了,才能抓住逆袭的机会。
简单说,“远犹”不是“想太多”,是“不瞎凑活、不瞎飘、不瞎躺”——眼前的省事、眼前的顺,都是暂时的;长远的深谋、长远的布局,才是真正的稳赢。毕竟,路是一步一步走的,只有看得远,才能走得远。
【原文】
谋之不远,是用大简;
人我迭居,吉凶环转;
老成借筹,宁深毋浅。
集“远犹”。
《远犹》古代案例:
商高宗:学本事别只啃书本,多接地气、多懂实务才管用
商高宗&张昭:教太子别只读书!接地气、记实事才是真本事
商高宗:当太子先“扎进民间”,才懂老百姓的真实日子
商高宗还是太子的时候,他父亲小乙特意让他在民间住了很久,跟普通百姓一起出入、一起干活,就是为了让他亲身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,知道老百姓的难处和需求。
张昭:劝唐明宗教皇子“记实事”,可惜皇帝没听
张昭早年曾在后唐明宗手下做事。当时明宗的几个皇子互相攀比着挥霍浪费,日子过得特别奢靡。张昭就上奏,提出了教导太子(皇子)的办法,大致意思是:“陛下的几个皇子,应该给每个人安排专门的老师,让皇子们放下身份,好好跟老师学习。每天只需要让他们记一件事——比如民间的问题、治国的道理,一年下来,记住的事就会越来越多。每个月月底,让老师们把皇子们记的内容汇总起来,上奏给陛下看。等皇子们来拜见您的时候,您就当面提问,要是十个问题里能答对五个,慢慢就能通晓‘什么会让国家安稳、什么会让国家危险’,深入理解‘做事成功或失败的道理’了。”可惜后唐明宗没采纳这个建议。
冯梦龙点评:教接班人,就得让他“接地气、懂实务”,别只搞书本学问!
-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教导太子时,一定要让太子去农家体验生活,看农民的住处、吃的穿的、用的农具,亲身感受农民的辛苦。洪武末年,朱元璋还选了一批秀才,让他们跟着东宫的官员轮流值班,在太子身边讲解民间的利弊、百姓的困难等实际问题。明成祖朱棣巡视北京时,也让两个皇长孙去村落里走访,亲眼观察农民种田、养蚕的过程。负责教导后代的人,都应该把这种方式当成典范。
-张昭提出的方法,真能成为千秋万代教导太子(继承人)的模板!比起让皇子们死读经书、学文人墨客的学问,这种“记实事、懂实务”的方式有用多了——毕竟将来要管国家、对百姓负责,光有书本知识没用,得知道民间真实情况、明白治国的实际道理才行。
商高宗的父亲和朱元璋、朱棣的智慧,在于知道“继承人将来要管百姓,就得先懂百姓”;张昭的清醒,在于看透“教皇子别搞虚的,记实事、明道理才是根本”。不管是培养接班人,还是自己学本事,都别总待在“舒适圈”里读死书,多去一线看看、多跟普通人交流、多记实际问题,才能真正学到能解决问题的本事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接地气体验:别让继承人当“空降兵”,民间/一线才是真课堂
商高宗和老朱家的核心操作,就俩字:“落地”——不让继承人飘在“顶层”,要让他们扎进“基层”,知道“下面的人在咋活、事在咋干”。这放现在企业里,就是“别让富二代直接当总经理,先从店员/车间工人做起”;职场里就是“别让储备干部只待在办公室,先去一线跑业务/做客服”。
为啥?因为“听别人说‘农民苦’”和“自己种一天地累得直不起腰”,感受完全不一样;“看报表说‘客户投诉多’”和“自己接十个投诉电话被骂哭”,理解也天差地别。只有亲身体验过,将来掌权/管团队时,才不会拍脑袋做决策,才知道“该帮谁、该防啥”。
当代案例1:企业“富二代下基层”:从奶茶店员做到店长,接手公司后不踩坑
老周开了家连锁奶茶品牌,儿子小周留学回来,老周没让他直接进总部当“副总”,反而把他扔到最忙的街边店当店员:
-每天早上9点到店,洗杯子、煮茶、收银,忙到晚上10点;
-遇到客户投诉“奶茶太甜”,得自己道歉、重做;
-月底盘点库存,少了原料还得自己赔。
小周一开始还抱怨“太苦”,后来慢慢摸清了门道:知道“客户最在意甜度和等待时间”,所以建议总部“推出‘半糖定制’和‘提前点单’”;知道“店员流动性大是因为工资低、没社保”,所以推动“给店员涨薪、交五险一金”。
两年后小周接手公司,不仅没像其他“空降富二代”那样把公司搞垮,反而把门店从50家扩到100家——这就是商高宗“住民间”的现代版:基层体验不是“吃苦秀”,是让继承人摸透“业务的根、员工的苦”,将来决策才不瞎来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