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泌怕的不是建宁王争位,是“跟着建宁王打仗的人”会起哄——人一旦立了大功,身边总会有想“攀高枝”的人,推着他争更高的位置,到时候就算建宁王不想争,也身不由己。这就像现在职场里:
小张当项目负责人,带领团队拿了百万大单,手下的人开始到处说“这单全靠张哥,王总监啥也没干”,甚至有人偷偷给小张递话“要不你跟CEO提提,把王总监换掉?”——小张就算不想抢位,这些话传到老王耳朵里,矛盾也会爆发。
3.最后找“平衡方案”:不是不用强者,是给强者找“不越界的位置”
李泌没让建宁王“闲着”,只是不让他当“元帅”(一把手)——广平当元帅(正职),建宁王可以当副手,既能发挥他的打仗本事,又不会越过层级。这就像现在公司里:
让老王当项目负责人(正职),小张当执行总监(副手),小张负责具体的业务推进,老王负责统筹和向上对接——既用了小张的能力,又没乱了层级,团队还能稳定干活。
二、当代“李泌式防内耗”案例:不选“能力强的”当负责人,反而让团队赢了大项目
李泌这种“先防内耗、再谈能力”的思路,现在不管是公司做项目、还是团队选 leader,用好了都能“避开兄弟阋墙的坑,让团队拧成一股绳”——比只看个人能力、最后闹内耗强太多。
案例1:科技公司选项目负责人,不选“能力强的副总监”,选“正职总监”,项目成了还没内耗
某科技公司要做“AI医疗诊断”的重点项目,预算500万,CEO本来想让副总监小张当负责人——小张之前做过类似的AI项目,拿过行业奖项,手下人也服他。但HRD老陈(类似李泌)拦了下来,跟CEO说:“张能力没的说,但王总监(正职)是这个事业部的老大,还没明确‘未来接班人’的身份。这项目要是张当负责人,成了,他手下的人肯定会起哄,说‘张比王行’,到时候王心里不舒服,说不定会在资源上给张使绊子;要是输了,张会觉得‘王没支持我’,俩人矛盾只会更大。咱们之前有过副总监和总监抢权,最后项目黄了的教训,不能再犯了。”
CEO想了想,采纳了老陈的建议:让王总监当项目负责人,负责对接公司资源、跟客户谈需求;小张当执行总监,负责技术研发和团队管理。结果项目推进得特别顺:小张发挥技术优势,搞定了核心算法;王总监协调资源,帮团队争取到了额外的测试经费。最后项目上线,客户特别满意,还签了长期合作。小张不仅没生气,还跟老陈说:“幸好没让我当负责人,我就适合搞技术,跟王总监配合,既不用管乱七八糟的对接,还能专心干活,太爽了!”——这就是李泌“拦住建宁王”的现代版:选负责人不是看“谁能力最强”,是看“谁能让团队不内耗、能成事”。
案例2:家族企业选分公司经理,不选“能打的弟弟”,选“稳的哥哥”,分公司盈利翻番
某做建材生意的家族企业,想让儿子们管外地分公司:弟弟小李能力强,会开拓市场,去年帮总公司谈成了3个大客户;哥哥大李性格稳,擅长管理团队,把总公司的库存管得井井有条。老板本来想让小李去管新开的上海分公司,毕竟“开拓新市场需要能打的”。但公司顾问老周(类似李泌)劝他:“小李能打,但大李是哥哥,还没明确‘未来接班人’的身份。上海分公司是咱们的重点,要是小李去了,做得好,他肯定会觉得‘我比哥强,总公司该我管’;做得不好,他会怪‘总公司没给够资源’,到时候兄弟俩掐起来,不仅上海分公司黄了,总公司也会受影响。不如让大李去当经理,负责团队和运营;小李当销售总监,专门开拓市场——大李稳得住盘子,小李能发挥本事,俩兄弟配合,比单打独斗强。”
老板听了老周的话,这么安排了。结果上海分公司第一年就盈利了,比预期多了30%:大李把库存和员工管理得妥妥的,没出一点乱子;小李开拓了5个大客户,还把售后服务理顺了。兄弟俩不仅没矛盾,还天天一起开会讨论业务,老板笑得合不拢嘴——这和李泌“让广平当元帅、建宁当副手”的逻辑一模一样:家族企业/团队里,“兄弟齐心”比“单打独斗”重要,“层级稳定”比“一时能打”长远。
三、核心启示:选团队负责人,记住李泌的3个“不盲目”
李泌的智慧,说到底就是“不盲目看能力、不盲目给高位、不盲目赌人心”——先防住内耗的坑,再谈做事。不管是公司选项目负责人、还是团队选 leader,想避开“兄弟阋墙、团队散伙”的坑,记住这三点:
1.不盲目“选能力最强的”,先看“层级是否匹配”
遇到选负责人的事,别先想“谁能打、谁立过功”,先想“团队默认的层级是什么”(比如正职在前、兄在前);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