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劝邹浩留谏草:焚稿=给人递“构陷素材”,没证据只能认栽
陈瓘说邹浩“焚稿招祸”,是因为“没了真证据,假的就能当真的”——谏书是邹浩“反对立刘后”的唯一凭证,烧了之后,蔡京想造啥假都没人能反驳,毕竟“空口无凭”。这放现在,就是“职场里跟领导提反对意见、重要建议,一定要留记录,别嘴说或烧稿,不然领导不认账、同事造谣言,你都没辙”。
当代案例:没留“反对记录”,员工背了项目大锅
某互联网公司小李,在项目会上明确反对“赶工期上线”,说“测试没做完,上线会出bug”,但没写会议纪要,也没跟领导发邮件确认。后来项目果然因为bug太多被客户投诉,领导为了甩锅,跟老板说“小李当时没反对,还说能按时上线”,其他同事要么怕得罪领导,要么没记清,没人帮小李作证。
最后小李不仅被扣了三个月绩效,还被调去了边缘部门——要是他当时会后发封邮件给领导,写明“今日会议中我提出‘测试未完成,不建议赶工期上线’,具体理由如下……”,就算领导想甩锅,也有邮件当证据。这和邹浩焚稿的教训一样:重要沟通不留记录,等于给别人留“构陷空间”,最后只能吃哑巴亏。
三、对张商英取书:走御前避“私相授受”,不跟“私局”绑死
后来陈瓘在通州时,张商英当宰相,想拉陈瓘帮自己,当时朝廷设了“政典局”(张商英私设的机构),张商英就从局里发旨意,要陈瓘写的《尊尧集》,想借这本书推行自己的主张,还打算通过政典局给陈瓘安排职位。陈瓘却觉得“这事成不了,还容易被牵连”——书已经抄好但没发,州郡又催着交,陈瓘就用“奏状进表”的形式,用黄帕封好,要求“必须在皇上面前拆开”,不直接交给政典局。
有人问他:“直接交给政典局就行,为啥要绕到皇上那?”陈瓘说:“我恨不得直接给皇上看,怎么能私下给政典局?张商英当宰相,做事不在三省走正规流程,反而私设机构,这本身就容易让人怀疑他‘搞小圈子’,要是我私下把书给他,以后他倒台,我肯定被说成‘同伙’。保持距离都怕躲不开,私下交书不是自投罗网?” 后来果然如他所料:张商英没多久就被罢官,陈瓘也被贬到台州,但贬官的理由只敢说“私送书给张商英”,没法扣更重的“同伙”罪名——因为书是走御前的,没私相授受的实锤。
当代案例:不跟“私设部门”合作,躲过领导倒台的坑
某国企的小陈,有个领导私设了“创新项目组”(没在公司备案),想拉小陈把他的技术方案交给项目组,还说“以后项目成了,给你升职”。小陈却没答应,反而把方案整理成“技术建议书”,走公司正规流程提交给“技术部审核”,还抄送给了大领导。
后来这个领导因为“私设机构、挪用公款”被查,跟他走得近的人都被谈话,唯独小陈没事——因为他没跟私设的项目组有任何私下往来,方案走的是正规流程,就算领导想拉他下水,也没证据。这和陈瓘“走御前交书”的逻辑一样:遇到领导私设机构、走非正规流程,别轻易合作,走公开渠道,才能避免“被绑在一条船上”,领导倒台时自己也能全身而退。
四、评注的“扎心真相”:听劝的免祸,不听的遭灾,远虑才是“避坑护身符”
评注里说“谢圣藻听陈瓘的留了副本,没被蔡京坑;邹浩不听,被造伪疏贬官”,还有“朝廷急着改绍圣的弊政,没辨明诬罔就动手,后来被蔡京全推翻”——核心就是“没远虑,必遭近忧”:
谢圣藻留副本,是“防未来的坑”;
邹浩焚稿,是“没防未来的坑”;
朝廷急着改政,是“没算未来的风险”。
陈瓘的所有操作,都是“把未来的坑提前想到,用证据、流程、距离把风险堵死”,这才是真的“远虑”。
五、核心启示:想防构陷、避牵连,记住陈瓘的3个“不犯傻”
陈瓘的智慧,说到底就是“不犯傻丢证据、不犯傻毁证据、不犯傻搞私交”——不管是职场、官场,还是日常与人合作,都能避开“被构陷、被牵连”的坑:
1.不犯傻“全交关键证据”:自己留底,防篡改、防甩锅
遇到要交“沟通记录、方案原稿、奏章”这类关键证据,别全交出去,自己存一份加密副本或纸质版,万一以后有人篡改、否认,你有铁证自证。
2.不犯傻“销毁重要记录”:留着记录,防构陷、防不认账
跟领导提反对意见、重要建议,或者处理敏感工作,一定要留“书面记录”(邮件、会议纪要、聊天截图),别口头说或事后销毁,不然被人造谣言、甩黑锅,你都没辙。
3.不犯傻“跟私设机构私交”:走正规流程,避瓜田李下
遇到有人私设机构、走非正规流程找你合作,别轻易答应,尽量走公开、正规的渠道(比如公司备案部门、上级审核),别跟“私局”绑死,不然对方倒台时,你很可能被牵连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