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樗:看透“搭档门道”,懂长远!
张浚和赵鼎志同道合,一起辅佐朝政,两人都致力于堵住投机钻营的门路、抑制皇帝身边亲信的势力,合作得十分融洽。大家都觉得他们俩很快会一起担任宰相,只有史馆校勘喻樗说:“这两个人最好先一起在枢密院任职。以后赵鼎离任,张浚再接替他的位置,这样在做事和用人上,两人思路不会差太多,朝政的连贯性才能保持长久。要是现在就一起当宰相,万一两人意见不合,有一方离任,新上任的人肯定会推翻之前的政策,这就等于让贤能的人自己互相抵触了。”
冯梦龙点评:贤才“接力”才稳,“扎堆”反而易乱
就像西汉时曹参能接替萧何,三国时费祎、董允能接替诸葛亮,这都是君子懂得让朝政“气脉连贯”的做法——后面的人延续前面人的思路,政策不会频繁变动。但反过来,要是君主不看重李积,把他留给唐中宗(孝和);不看重张齐贤,把他留给宋真宗(真庙),这就是君主用私人恩情做交易,不是帝王该有的公正做法了。
简单说,喻樗的核心观点是:贤才搭配要讲“先后顺序”,而非“同时扎堆”。同时掌权容易因分歧闹掰,导致政策反复;而“接力任职”能保持思路连贯,让朝政稳定推进,这才是对大局更有利的选择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喻樗的“人才配置逻辑”:不是不看好俩贤臣,是怕“双首长制”埋内耗雷
喻樗反对“并相”,绝不是觉得张浚、赵鼎能力不行,而是看透了“最高位的权力逻辑”——俩人居于同一最高位,哪怕一开始再合拍,也难免因为“决策优先级”“用人倾向”闹分歧;一旦闹掰,不是“你走”就是“我走”,留下的人大概率会“推翻前任政策立威信”,最后不仅贤才内耗,朝廷的政策也会“翻烧饼”,百姓跟着遭罪。
他的思路放现在,就像公司里俩核心高管,大家都喊着“让他俩一起当CEO”,有人却站出来说“先让一个管战略、一个管执行,以后接力当CEO更稳”——避免“双CEO打架”,还能保战略延续性。
核心逻辑:最高位容不下“双核心”,阶梯接班才是“气脉延续”的关键
就像俩顶级厨师一起掌勺同个灶台,一个想做辣菜,一个想做甜菜,就算一开始商量好“做甜辣口”,炒到一半也可能因为“辣多辣少”吵起来;最后要么一个摔勺走,要么另一个硬改口味,好好的菜就毁了。喻樗要的不是“俩厨师别合作”,是“别同时抢一个灶台的主导权”,先一个掌勺、一个配菜,等掌勺的累了,配菜的再接过来,口味才能一直统一。
二、当代“喻樗式人才配置”案例:避开“双首坑”,阶梯接班稳大局
喻樗这招“别让核心人才挤最高位,要阶梯传承”,现在不管是企业管理、团队项目,还是组织建设,用好了都能少走“内耗拆台”的弯路。
案例1:互联网公司“不搞双CEO”,阶梯接班保战略延续
某互联网公司的俩创始人,一个懂产品(老周),一个懂市场(老吴),公司上市后,股东都提议“让俩人一起当CEO,强强联合”。但公司的战略顾问却劝:“不如先让老周当CEO,主抓产品和技术,老吴当COO(首席运营官),主抓市场和销售——俩人分工不重叠,还能互补。等3年后老周退休,老吴再接CEO,这3年他也熟悉了整体战略,不会瞎改政策。”
股东们一开始不乐意,但还是听了建议。后来3年里,公司靠“好产品+精准市场”涨了3倍用户;老周退休后,老吴接CEO,没推翻之前的“产品优先”战略,反而加了“全球化市场”的新方向,公司继续稳涨。反观同行业另一家公司,俩创始人一起当CEO,不到1年就因为“要不要砍亏损的创新业务”吵翻,一个带团队出走,留下的一个硬砍业务,结果用户流失一半——这就是喻樗怕的“并相内耗”:最高位挤俩核心,迟早要为决策权打架,最后毁了大局。
案例2:项目组“不设双负责人”,接力推进避推诿
某国企的“数字化转型项目”,一开始定了俩负责人(技术部的老王和行政部的老李),想着“技术+行政双保障”。结果项目启动后,俩人天天吵架:老王想先搭技术框架,老李想先做员工培训;老王觉得培训浪费时间,老李觉得框架不考虑落地没用。最后项目拖了半年没进展,还互相甩锅“是对方不配合”。
后来领导听了建议,改让老王当“第一负责人”,先搭技术框架,老李当“第二负责人”,负责协调行政资源和后续培训;等框架搭好,老王转去别的项目,老李接第一负责人,推进培训和落地。结果项目3个月就完成了框架,半年就全公司推广——这和喻樗“枢府合作、阶梯接班”的逻辑一样:核心岗位不搞“双负责人”,先分工合作,再阶梯交接,既避免内耗,又能保项目节奏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