店主一听,立马答应,不仅带了小李一周,还把自己的老客户微信群也转给了小李,甚至跟供应商打了招呼“以后给小李的货跟我的一样,价格不变”。小李接手后,因为口味没变、老客户没丢,第一个月就盈利了。而另一个想转店的人,因为只愿给18万,店主没教核心配方,他做的早餐味道差,不到两个月就倒闭了——这和钱翁“多花钱买安稳”的逻辑一样:多给点钱满足对方的顾虑和欲望,对方才会真心帮你,避免后续踩“隐藏坑”。
三、反面案例:贪短期便宜,最后亏得更多
很多人没学钱翁的“算总账”,反而盯着“眼前差价”,结果省了小钱,却亏了更多:
小张买二手房时,原房主跟别人谈好140万,后来小张跟原房主说“我给138万,我全款付,你赶紧跟我签”。原房主一时贪便宜,答应了。结果过户前,原房主的亲戚说“你这房至少值145万,卖138万太亏了”,原房主立马后悔,要么让小张加7万,要么违约。小张不同意,只能打官司,花了3个月时间,律师费花了1.5万,最后虽然拿到了房,却错过了孩子入学的报名时间,还跟原房主闹得不可开交——这就是“贪便宜的代价”:省了2万,却多花了1.5万律师费,还耽误了大事,反而亏得更多。
四、核心启示:算“总账”的人,才不会栽“小便宜”的坑
钱翁的智慧,说到底是“不盯眼前的小钱,算长期的总账”——不管是买房、做生意,还是职场合作,记住这两点,能少踩80%的“扯皮坑”:
1.别算“眼前差价”,算“后续纠纷成本”:遇到需要花钱的事,先想“要是我现在省了这钱,以后会不会有纠纷?纠纷要花多少时间、多少钱?” 钱翁多花的300金,比以后打官司的钱、耗的精力少多了;小王多花的5万,比同事打官司的律师费和耽误的时间值多了——后续纠纷的成本,往往比你省的小钱高10倍甚至更多。
2.懂“人性”:对方没满足,就容易生事:不管是卖家、上家,还是合作方,要是他们觉得“没拿到该得的”,心里就会有疙瘩,很可能找机会给你添堵。钱翁满足了卖家的“价格预期”,小李满足了店主的“招牌顾虑”,对方才不会生事;反之,小张让原房主觉得“亏了”,原房主自然会后悔违约——用合理的利益满足对方,是避免纠纷最直接的办法。
【原文】东海钱翁
东海钱翁,以小家致富,欲卜居城中。或言:“某房者,众已偿价七百金,将售矣,亟往图之!”翁阅房,竟以千金成券。子弟曰:“此房业有成议,今骤增三百,得无溢乎?”翁笑曰:“非尔所知也。吾侪小人,彼违众而售我,不稍溢,何以塞众口?且夫欲未餍者,争端未息。吾以千金而获七百之舍,彼之望既盈,而他人亦无利于吾屋。歌斯哭斯,从此为钱氏世业无患矣!”已而他居多以价亏求贴,或转赎,往往成讼,唯钱氏帖然。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