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管知道后,没找这些人算账,反而开了个会:“现在不是说‘谁早知道做不成’的时候,是咱们能不能把客户拉回来的事。之前说过消极话的,不用怕,现在能出主意的,不管之前怎么想,都是大功一件。”
没想到,之前说过消极话的设计师,反而主动熬夜改了3版创意;偷偷投简历的策划,也帮着查客户竞品的案例。最后,他们拿着新方案说服了客户,项目不仅没黄,还加了预算。主管后来跟大家说:“当时要是揪着‘消极话’不放,咱们早散伙了,哪能把项目救回来?”——这和评注里萧道成的操作如出一辙:萧道成在乱局中,烧了“误投敌营的名单”,告诉大家“别慌,名字都烧了”,反而稳住了人心;主管不追“消极话”,反而让团队把劲往一处使。
三、评注的“萧道成案例”:抄光武作业,乱局中靠“烧名单”稳人心
评注里提到的萧道成,就是学了光武的智慧:南朝宋时,桂阳王刘休范在浔阳起兵造反,萧道成出兵把他杀了,但叛军不知道,还在继续进攻都城。
当时宫里乱成一团,传言“刘休范已经打到新亭了”,老百姓和官员都慌了,有上千人跑到叛军营地“投名状”,想保住自己。结果这些人到了营地才发现,守在这里的是萧道成,不是刘休范。
换作别人,可能会把这些“投名状”收起来,以后算账,萧道成却当场把这些名单烧了,还登上城楼喊:“刘休范父子已经被杀了,尸体就在南冈下!我是萧道成,你们刚才写的投名状,我全烧了,别害怕,赶紧回家好好过日子!” 一句话稳住了恐慌的人群,没让乱局扩大。
这就像现代突发危机时(比如公司被谣言传“要倒闭”,有人私下联系竞品公司),聪明的领导不会揪着“联系竞品”的人追责,反而会公开辟谣,说“之前大家找后路,我理解,现在公司没事,咱们一起干”——用“不追责”打消顾虑,比“硬压”管用多了。
四、反面案例:揪着“小辫子”追责,反而把“中间派”推成“对立面”
很多管理者没学光武的“大局观”,遇到问题就想“揪内鬼”“算旧账”,结果反而把人推走,让局面更糟。
比如某线下门店,因为疫情关了两个月,重新开业后,店长发现有店员在停业期间,跟其他门店的人说“咱们店可能开不下去了,我准备换工作”。店长气坏了,复业第一天就把这个店员叫到办公室骂了一顿,还扣了半个月工资,说“你这不忠的人,以后别想升职”。
这事传开后,其他店员都慌了:“我之前也跟朋友说过类似的话,会不会也被算账?” 不到一个月,又有3个店员辞职,门店人手不够,差点再次停业——店长要是像刘秀一样,装没听见,反而跟大家说“停业时大家有顾虑很正常,现在咱们一起把生意做起来”,也不会落得“没人干活”的下场。
五、核心启示:危机时管理,记住光武的“三不算账”
不管是公司动荡、团队危机,还是项目翻车,想避开“追责逼反人”的坑,学光武的“三不算账”就行:
1.不算“过去的动摇账”:别揪着下属“以前抱怨过、犹豫过、甚至跟‘对手’有过接触”的事算账——这些人不是真敌人,只是“怕吃亏的普通人”,给他们一个台阶,他们反而会安心干活。
2.不算“非原则的小错账”:只要不是“故意搞破坏、贪赃枉法”的原则性错误,比如私下说消极话、误信谣言,别追究——追究这些“小错”的成本,比稳住他们的收益高多了。
3.只算“未来的大局账”:始终盯着核心目标——公司要稳、项目要成、团队要留,别被“揪内鬼”的情绪带偏。光武的目标是“坐稳天下”,所以烧了通敌信;你的目标是“解决危机”,就别纠结“谁之前不看好”。
【原文】汉光武帝
光武诛王郎,收文书,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。光武不省,会诸将烧之,曰:“令反侧子自安!”
评:宋桂阳王休范举兵浔阳,萧道成击斩之。而众贼不知,尚破台军而进。宫中传言休范已在新亭,士庶惶惑,诣垒投名者以千数。及到,乃道成也。道成随得辄烧之,登城谓曰:“刘休范父子已戮死,尸在南冈下。我是萧平南,汝等名字,皆已焚烧,勿惧也!”亦是祖光武之智。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