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舜卿&李允则:“遇挑衅别上钩”,用“不接招”破对手“圈套”
刘舜卿:换门拒锁,让契丹“偷鸡不成蚀把米”
元丰年间,刘舜卿担任雄州知州。有天夜里,契丹人偷偷把雄州城门的锁偷走了,手下官吏赶紧偷偷报告给刘舜卿。
刘舜卿没追问锁的下落,只让人把城门的门栓换掉,还特意换了个尺寸更大的。过了几天,契丹的间谍带着偷锁的人,还有那把偷来的锁一起上门了,想借此找茬。
刘舜卿却装傻说:“我们这儿从没丢过锁啊。”说着让人把那把偷来的锁往新门栓上套——锁比门栓小了好几圈,根本用不了。刘舜卿把偷锁的人和锁一起还给契丹,契丹人又羞愧又沮丧,回去后反而治了那个偷锁人的罪。
李允则:认“无”拒事,让契丹谍者“自食恶果”
还有一次,有个百姓来告状,说自己被契丹人打伤,对方还跑回契丹了。李允则没派人去追责,只给了伤者两千钱安抚。
过了一个月,幽州的契丹官员就这事来质问李允则,想借机挑事。李允则直接否认:“没这回事啊。”原来这是契丹的间谍故意设计的——想借“打人事件”当借口,试探宋朝的反应。结果李允则不认账,契丹那边没了证据,回头就把那个造谣的间谍杀了。
不“硬碰硬”,用“反套路”让对手“自讨没趣”,才是高招
刘舜卿面对“偷锁挑衅”,不纠结“锁被偷了丢面子”,反而换门让契丹的“证据”失效;李允则面对“打人诬告”,不顺着“追责”的思路走,直接认“无”让间谍的计谋落空。他俩都没费一兵一卒,只靠“不按常理出牌”,就把契丹的试探和挑衅化解了,还让对方吃了暗亏。
刘舜卿和李允则的智慧,在于看透契丹的“小动作”都是试探——你越较真,越容易掉进对方的圈套;反而“不接招、改规则”,让对方的“筹码”失效,才能掌握主动权。很多时候,面对别人的故意找茬,别跟着对方的节奏走,用“反套路”让对方没辙,比硬吵硬拼更有效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两人的“反套路逻辑”:不是怂,是“不接对手的挑衅剧本,让对手自食其果”
刘舜卿不追偷锁的账、李允则不治“伤人案”,核心都绕着一句话:“别按对手的节奏走”。辽人偷锁,是想让宋朝“又急又气,还得承认防守差”;派谍伤人,是想让宋朝“闹大追责,正好落个‘理亏’的口实”。而他俩偏不接这茬——你偷锁,我就换个大栓让锁没用;你说伤人,我就说没这回事,反而让辽人的挑衅变成“自打脸”,连自己人都坑了。
放到现代生活或竞争里,这个逻辑就是“遇到有人故意找茬、试探你的底线(比如竞品恶意挑刺、同事使绊子、邻区找茬),别一上来就急着反驳、追责,反而可以‘不接茬’‘改规则’,让对方的计谋落空,甚至反过来坑到他们自己”。
1.刘舜卿:你偷我的“工具”,我就让你的“工具”变废品
辽人偷关锁,是觉得“拿到锁=证明你防守弱”,想让刘舜卿急着查偷锁的人、修补漏洞,显得宋朝被动。但刘舜卿偏不查,反而换个大一号的门栓——偷来的锁用不上,等于辽人白忙活一场,还得主动送回来“找存在感”,结果被当场戳穿“这锁对我们没用”,反而显得辽人又蠢又尴尬。
这就像企业里,竞品故意偷你的“旧版产品设计图”,想照着抄来抢市场。要是你急着发声明“竞品抄袭”,反而显得你怕了;但要是你像刘舜卿一样,“假装没发现”,悄悄把产品升级成2.0版,旧设计图彻底没用——竞品拿着偷来的旧图抄出来,发现你的新产品早就迭代了,根本没人买,最后白投入研发成本,还落个“抄袭还抄落后的”笑话。
比如某手机公司,竞品偷了他们“旧款手机的电池方案”,准备做低价机抢市场。这家公司没追责,反而提前半年推出“新款手机,电池容量加50%,还支持快充”,旧电池方案一下成了废品。竞品按旧方案做出来的手机,上市后没人买,库存堆了几万台,损失了几百万——这就是“让对手的‘工具’变废品”的智慧:你想拿我的东西搞事,我就先让这东西没用,你折腾半天都是白搭。
2.李允则:你编“冲突剧本”,我就说“没这剧情”
辽人派谍伤人,是想编个“宋朝百姓被契丹人欺负”的剧本,等着李允则“按剧本追责”,然后辽人再反过来“说宋朝小题大做”,甚至借机挑事。但李允则偏不按剧本走——不追责、不认账,还安抚伤者,等于直接“撕了对手的剧本”。辽人拿着“伤人”当借口来问罪,结果没证据,反而觉得“间谍在骗我们,故意制造矛盾”,最后只能杀了间谍平事。
这就像职场里,有同事想给你使绊子,故意在领导面前说“你负责的项目漏了个关键数据,客户有意见”,等着领导问你,你急着辩解,反而显得你不专业。但要是你像李允则一样,“提前跟客户确认过数据,还留了记录”,领导问起时,你直接拿出记录说“客户没提意见啊,数据都是核对过的”,那个同事反而会被领导觉得“爱造谣、不踏实”,自己坑了自己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