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履&叶南岩:“断纠纷别死磕”,抓“关键矛盾”比“全面追责”更重要
吴履:劝原告“舍小怨”,抓主犯“息众怒”
明朝初年,吴履(字德基,兰溪人)担任南康县丞。当地百姓王琼辉和同乡豪强罗玉成有仇,曾抓住罗玉成的家人鞭打羞辱。罗玉成哥哥的儿子罗玉汝咽不下这口气,召集了一千多个年轻人,包围了王琼辉家,把被抓的家人抢了回来;还绑住王琼辉,在路上用棍子打他,差点把他打死才放走。
王琼辉和四个兄弟跑到官府告状,甚至砍断手指流血发誓,要和罗家拼个你死我活。吴履心想,要是按正常办案,一千多人都会被牵连,实在不妥。他就叫来王琼辉,问他:“当时只是罗家的人围了你家吗?”王琼辉答:“有一千多人。”吴履又问:“这一千多人都羞辱你了吗?”王琼辉说:“就几个人而已。”
吴履接着说:“你只恨那几个人,却要连累一千多人,这合适吗?而且众人的怒气可不好惹,万一他们不顾死活,把你全家都杀了,就算官府把他们全抓来治罪,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?”王琼辉恍然大悟,连忙磕头听候处置。
吴履随后抓了那四个动手打王琼辉的人,在王琼辉面前打了他们几十棍,打得鲜血直流到脚后跟;又让罗家的人向王琼辉认错道歉。这起纠纷就这样顺利解决了。
冯梦龙点评:这种“和事老”该做!不纠结“绝对公平”,优先保大局,才是真智慧
叶南岩:先救伤“保人命”,轻追责“止讼端”
叶南岩担任蒲州知州时,有一群人打架后到州府告状。其中一个人满脸是血,受了重伤,胸口几乎被打裂,眼看就要不行了。叶南岩见了很不忍心,当时家里正好有治疗刀伤的药,他立刻起身进屋,亲自捣药,然后让人把伤者抬到官署的厢房里,叮嘱一个谨慎老实的衙役和幕僚:“一定要好好照顾他,别让他受风感染。这人要是死了,你们都要负责任。”他还不让伤者的家人靠近。
之后叶南岩只简单审查了一下案情,把主要的仇家抓进监狱,其余的人都放了。一个朋友问他为什么这么做,叶南岩解释:“人在争斗时都在气头上,这人要是不立刻救治,肯定活不成。他一死,就得有人偿命,会让一个家庭失去丈夫、让孩子变成孤儿,再加上证人被牵连,不止一个家庭会因此破败;要是这人能痊愈,这案子也只是一起普通的斗殴罪而已。而且人心都是想在官司里赢,就算是亲人,有时也会狠心追究,我不让他家人靠近,就是怕他们添乱,加重矛盾。”
没过多久,伤者就痊愈了,这起官司也随之平息。
冯梦龙点评:稍加调停,就保全数千人,数千家,岂非大智!吴履没顺着“原告断指发誓”的怒气去追责千人,而是抓四个主犯、让罗家道歉,保住了上千人的安宁;叶南岩没先审案追责,而是先救伤者性命,避免了“一人死、多户破”的悲剧。他俩都没追求“事事分明”,而是盯着“减少伤害、保住更多人”的核心,这种“舍小怨、护大局”的断案思路,比死抠法条更有温度,也更能解决根本问题。
吴履和叶南岩的智慧,在于看透“纠纷里‘人’比‘理’更重要”:王琼辉的怨只在几人,没必要牵上千人;斗殴案的关键是“人活不活”,不是“谁对谁错”。很多时候,面对复杂纠纷,别只想着“讨个说法”,先分清“什么会造成最大伤害”,抓住核心问题解决,反而能以最小代价平息矛盾,保住更多人的生活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吴履的“调解逻辑”:不株连、抓首恶、给台阶,别让小矛盾滚成大雪球
吴履不把一千多人都揪出来追责,核心是算透了“民间矛盾的死穴——越扩大越难收场”。王琼辉和罗家的仇,本来是“私人恩怨”,但罗玉汝一叫上千人,就变成了“群体冲突”;要是吴履真按“聚众斗殴”抓所有人,不仅会让一千多户人家记恨,还可能引发“民怨”,反而更难治理。而“抓首恶(四个动手的)+ 逼认错 + 点醒王琼辉”,既解了王琼辉的气,又没扩大牵连,相当于“把大雪球拆成小雪花,逐个处理”。
放到现代场景(社区邻里纠纷、校园群体冲突、职场团队矛盾),这个逻辑就是“遇到‘少数人挑事、多数人围观/跟风’的矛盾,别搞‘一刀切’追责,先拆‘群体’为‘个体’,抓挑事的、醒跟风的、给双方台阶——扩大处理只会结仇,精准拆弹才得人心”。
当代案例:社区“晾衣占地”引发群体对峙,主任拆局不扩大,30分钟平事
某老社区没统一晾衣区,张婶和李叔因为“张婶的衣服晾到李叔家窗台上方”吵了起来。张婶儿子觉得妈受了委屈,叫了十几个亲戚来“撑场面”;李叔也不服气,喊了几个工友来“评理”,二十多个人在楼下吵得面红耳赤,差点动手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