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主任赶过来,没急着喊“都别吵了”,反而先把两边的人分开,只叫张婶、李叔和各自的“领头人”(张婶儿子、李叔工友)到物业办公室,其他人让保安劝回家。
进了办公室,主任先问张婶:“您晾衣服的时候,知道会挡到李叔家窗台吗?” 张婶说:“我没注意,就想着赶紧晾干。” 又问李叔:“您要是好好跟张婶说‘别挡窗台’,她会不挪吗?” 李叔说:“我也是急了,没好好说。” 接着主任对张婶儿子和李叔工友说:“你们叫人来,是想帮长辈,还是想让他们更丢人?真打起来,你们都得被警察问话,说不定还留案底,值吗?”
两人一听,立马蔫了。最后张婶答应“以后晾衣服往旁边挪挪”,李叔也说“下次我好好沟通”,张婶儿子还主动帮李叔搬了堆在门口的杂物——前后不到30分钟,矛盾就解了。要是主任当时把二十多人都留下训话,反而会让两边觉得“没面子”,矛盾只会更僵。
二、叶南岩的“救急逻辑”:先救命、再断案、减悲剧,别让小冲突演成大灾难
叶南岩任蒲州知州时,遇到一群人打架闹到官府。其中一个人满脸是血,胸口被打得快裂开了,眼看就要不行了。叶南岩看了心疼,家里正好有治刀伤的药,立马回内宅自己捣药,让人把伤者抬到官府的偏房,还派了个细心的下属和幕僚盯着:“好好照顾他,别让他受风感染,这人要是死了,你们俩负责!” 还特意不让伤者的家人靠近——怕家人看到惨状激动,把事情闹大。
之后他才简单查了下情况,把带头打人的仇家关进监狱,剩下的人都放了。有朋友问他为啥这么做,叶南岩说:“人在气头上打架,没轻没重,这人要是不赶紧救,肯定活不成。他一死,就得有人偿命,不仅要多一个寡妇、一个孤儿,还得有一堆证人被牵连,不止一个家庭会垮;要是他活下来,这事儿最多算个斗殴,罚点钱、关几天就完了。再说,人一打官司就想赢,就算是亲人,也可能为了赢而激化矛盾,我不让他家人靠近,就是怕添乱。” 没过多久,伤者痊愈了,这场官司也没人再提,就这么平息了。
叶南岩的核心逻辑是“先堵‘最坏结果’(死人),再处理‘常规问题’(斗殴)”——死人会引发“偿命、破家、连坐”的连锁悲剧,活下来只是“小罚”,所以先救命比先断案更重要;不让家人靠近,是避免“情绪推手”把冲突升级。
当代案例:工厂“工位纠纷”演成重伤,主管先救后调,避免两家破局
某电子厂的小王和小李,因为“小王占了小李的工位放私人物品”吵了起来,越吵越凶,小李急了,拿起桌上的螺丝刀戳了小王的胳膊,血流不止,小王疼得快晕过去。
车间主管没急着报警、查监控,先让同事找急救箱给小王止血,自己开车送小王去医院,还特意跟小王说:“先治病,别的事等你好再说,我不让你家人来医院,省得他们着急上火。” 接着给小李打电话:“你别跑,小王只是皮外伤,没生命危险,你要是跑了,就是逃罪,一辈子都抬不起头;要是留下配合处理,最多赔点医药费,厂里也不会开除你。”
小王住院期间,主管两头跑:跟小王说“小李知道错了,愿意赔医药费还道歉”;跟小李说“小王不追究你的刑事责任,你好好认错”。最后小王痊愈后,小李赔了医药费,还在车间跟小王道歉,主管只给两人记了“警告”,没开除——要是主管当时先报警、叫家人,小王家人肯定会闹着“抓小李坐牢”,小李要么逃了,要么真被判刑,两家都得毁了。
三、两人的“调解共同点:不做‘和稀泥’,要做‘拆弹手’”
不管是吴履拆“千人围殴”,还是叶南岩救“重伤濒死”,他俩都不是“各打五十大板”的和稀泥,而是有明确的“破局思路”,核心藏着两个关键:
1.先控“最坏结果”:吴履怕“牵连千人引发民怨”,所以不扩大追责;叶南岩怕“伤者死亡引发偿命”,所以先救命——都是先把“最糟的事”堵死,再处理小事;
2.不激“情绪推手”:吴履点醒王琼辉“别累千人”,避免王琼辉被“复仇情绪”冲昏头;叶南岩不让伤者家人靠近,避免家人被“心疼情绪”带偏——都知道“情绪是矛盾的催化剂”,先稳情绪,再讲道理。
这放现代就是“调解矛盾的核心:别跟情绪斗,要跟‘最坏结果’斗”——比如职场吵架,别先骂“你们怎么这么冲动”,先问“这事要是闹大,你们俩都会被开除,值得吗”;社区纠纷,别先判“谁对谁错”,先问“要是报警,你们都得留案底,孩子以后考公怎么办”——戳中“最坏结果”,情绪自然会降,矛盾才好解。
四、核心启示:遇到民间矛盾,记住两位大佬的2个“不犯傻”
1.不犯“扩大处理”的傻:别遇到“群体参与”的矛盾就“抓所有人、训所有人”,先拆“群体”为“首恶+跟风”,只处理首恶,劝回跟风的——扩大处理只会结仇,精准拆弹才得人心;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