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豫:“遇争别冒进”,给“情绪留白”比“立刻断是非”更稳妥
赵豫担任松江府太守时,每次遇到来打官司的人,如果不是紧急情况,就会告诉他们:“明天再来!”一开始大家都嘲笑他,所以流传出“松江太守明日来”的歌谣。
没人知道,打官司的人来的时候,大多是带着一时的怒气;经过一夜冷静,或者有人从中劝解,很多矛盾就此化解,也就不用再打官司了。比起那些靠计谋套话、故意显示自己能耐的官员,赵豫的这份心思,境界简直天差地别。
冯梦龙点评:“缓”不是拖延,是给情绪降温、给矛盾留白!
李若谷曾教导一个门生说:“为官要做到清、勤、和、缓。”门生问:“清、勤、和,我已经听您教诲了,‘缓’怎么能行呢?”李若谷回答:“天下多少事,不都是因为忙乱才出错的?”
赵豫“明日来”这三个字,不光能让自己不忙中出错,还能帮打官司的人避免因一时冲动犯错。当时周忱担任巡抚,凡是有规划安排,一定会和赵豫商量,大概就是看重他处事周密审慎的特点吧?
延伸:陆九渊“缓断案”,靠“等一等”避乌龙
陆九渊(字子静)担任荆门军知军时,曾在夜里和下属坐着议事,官吏报告说有个老人紧急告状。陆九渊叫老人进来询问,老人浑身发抖,话都说不清楚;他让官吏记录案情,才知道老人说自己的儿子被士兵杀了。陆九渊判定“明天再来处理”。
下属们都觉得奇怪,陆九渊说:“你们怎么知道他儿子真的出事了呢?”第二天一早追查,老人的儿子其实安然无恙。这也是“缓一缓”的效果,但只有平时做事勤勉、对情况有把握,才能做到“缓”;不然的话,“缓”就成了耽误事了。
赵豫和陆九渊的智慧,在于看透“情绪上头时,道理讲不通、判断容易偏”:让告状的人“缓一天”,不是不作为,而是等怒气消了、真相明了,再处理问题。很多时候,面对争执或紧急情况,别急着“立刻解决”,先留出一点时间和空间,反而能减少冲动带来的错误,让矛盾自然化解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赵豫的“缓讼逻辑”:不跟火气硬碰硬,用时间给矛盾“降温”
赵豫不立马断案,反而让“明天来”,核心是摸透了“普通人吵架的本质——气头上的事,大多经不起等”。人在愤怒、委屈的时候,脑子容易“一根筋”,眼里只有“我受了委屈,必须讨回来”,根本听不进劝;可等情绪平复了,才会慢慢想“这事值不值得闹大”“真告了官,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,多尴尬”——这“一缓”,就把很多“冲动型官司”掐灭在了摇篮里。
放到现代场景(社区邻里纠纷、职场口角、朋友借钱矛盾),这个逻辑就是“遇到‘非紧急的情绪型冲突’,别先急着‘评对错、断输赢’,先让双方‘冷一冷’——情绪一降,矛盾就少了一半,比啥道理都管用”。
当代案例1:社区“晒衣占地”吵架要报警,居委会说“明天再来”,第二天和好了
小区张阿姨和李阿姨,因为张阿姨把衣服晾到了李阿姨家阳台上方,俩人大吵一架,吵到脸红脖子粗,非要找居委会“评理”,甚至说“评不公就报警”。
居委会王姐没急着说“谁对谁错”,反而给俩阿姨倒了杯茶:“阿姨,您俩先喝口茶顺顺气,这点小事犯不着生气。要不这样,您俩今天先回去,明天再来,说不定晚上想想,就觉得没必要闹这么僵了。” 俩阿姨虽然还在气头上,但也没好意思再闹,扭头回了家。
结果第二天,张阿姨主动找李阿姨:“妹子,昨天是我不对,不该没跟你说就晾过去,我今天挪挪地方。” 李阿姨也不好意思:“姐,我昨天也太急了,不该跟你喊。” 俩人和好如初——要是王姐当时急着判“张阿姨不对”,张阿姨肯定不服,反而会闹得更凶;这“一缓”,让俩阿姨自己想通了,矛盾反而解了。
当代案例2:职场“抢功劳”要找领导,主管说“先冷静半天”,后来自己和解
某公司策划部的小周和小吴,一起做了个项目,汇报时小周多提了自己的想法,小吴觉得“功劳被抢了”,气冲冲地要找部门主管“讨说法”。
主管没急着叫小周对质,反而拉着小吴说:“我知道你委屈,但现在你在气头上,说的话可能也不客观。不如先冷静半天,下午再过来,咱们一起看项目文档,看看俩人到底都做了啥,好不好?” 小吴点点头,回了工位。
下午小吴再去找主管时,手里拿着项目文档:“主管,我刚才翻了翻,小周确实也做了不少活,只是汇报时没提我的部分,我刚才跟他聊了,他说不是故意的,还跟我道歉了。” 原来冷静下来后,小吴主动找小周聊了,俩人把误会说开了——要是主管当时急着叫俩人对质,只会让俩人心生嫌隙,以后没法一起干活;这“一缓”,让他们自己化解了误会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