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方平:“搞合作别站队”,用“促和解”比“二选一”更稳妥
元昊(西夏君主)已经向宋朝称臣,但他和契丹(辽国)产生了矛盾,于是来向宋朝请求,希望宋朝断绝给契丹的封号(以此拉拢宋朝共同对抗契丹)。
当时担任知谏院的张方平说:“为了拉拢刚归附的西夏这股小势力,而失去长期和平的强敌契丹,这不是明智的计策。应该给元昊下一道诏书,让他慎重考虑局势——只要他和契丹的矛盾早上消除,朝廷给西夏的封册晚上就能送达。这样一来,对西边的西夏、北边的契丹都能妥善应对,是两头得利的办法!”
朝廷当时采纳了他的计谋。
不被短期利益绑住,在两大势力间留缓冲,比“选边站”高明太多!
要是答应元昊的请求,断了契丹的封号,必然会得罪契丹,破坏宋辽长期的和平局面;要是直接拒绝元昊,又可能让刚归附的西夏心生不满,再次反叛。张方平的办法绕开了“二选一”的陷阱——既没明确拒绝元昊,给了他缓和与契丹关系的动力;又没得罪契丹,保住了宋辽的和平。这种“不选边、留余地”的邦交思路,既稳住了新归附的势力,又没失去旧盟友,尽显长远眼光。
张方平的智慧,在于看透“邦交的核心是‘平衡’,不是‘绑定’”:宋朝的目标是同时稳住西夏和契丹,而不是跟其中一方绑定对抗另一方。用“矛盾消除就给封册”的条件,倒逼元昊主动缓和与契丹的关系,既达成了宋朝的目标,又没让自己陷入冲突。很多时候,面对多方合作或矛盾,别轻易“选边站”,而是想办法促进各方和解,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,避免不必要的风险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张方平的“平衡逻辑”:不做二选一,让矛盾方自己“解套”
张方平不帮元昊怼契丹,也不帮契丹压元昊,核心是算透了“多方关系的死穴——硬站队必丢一边,让矛盾方自解才是稳招”。当时宋朝的处境很微妙:
-帮元昊绝契丹,等于撕毁和契丹的长期和约,边境大概率又要打仗,刚归附的元昊还未必真能帮上忙;
-帮契丹拒元昊,等于逼刚归顺的元昊反水,刚稳定的西北边境又会乱,等于白忙活一场;
而让元昊“先解决和契丹的矛盾,再给封册”,相当于把“站队压力”扔回给元昊——你想拿宋朝的好处,就得先处理好自己的邻里矛盾,宋朝不做你的“枪”,也不做契丹的“敌”,只做“看结果给好处”的中立方。
这就像“朋友A刚跟你走近,就让你跟多年好友B断交”,聪明的做法不是选A或B,而是说“你俩先把误会解开,我不掺和,但咱们的关系该咋处还咋处”——既不得罪人,又能守住自己的社交圈。放到现代场景(企业合作、社区关系、职场人际),这个逻辑就是“遇到‘拉你站队’的请求,别急着二选一,先让对方自己解决核心矛盾,再谈合作/支持,才不会押错宝、树强敌”。
当代案例1:电商平台不帮新品牌怼老盟友,让矛盾自解,两边都稳住
某电商平台刚签下一个热门新品牌A,A就提要求:“平台得把跟我们竞品的老品牌B下架,不然我们就去别家平台!” 老品牌B是平台合作5年的核心商家,占平台同类目30%的销量,要是下架B,不仅会损失大量营收,还会让其他老商家觉得“平台靠不住”;要是不下架,新品牌A可能真的跑了,错失流量机会。
平台运营总监学张方平的思路,没急着答应或拒绝,反而找A品牌负责人谈:“我们特别重视和你的合作,但B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,直接下架不符合我们‘公平竞争’的规则。不如这样:你们先通过产品差异化、营销活动跟B良性竞争,要是3个月内你们的销量能冲进类目TOP3,我们可以给你们更多首页资源位,甚至帮你们做专属促销;但要是你们只想靠‘逼平台下架竞品’来赢,那我们也没法支持——毕竟好品牌得靠实力说话,不是靠逼平台站队。”
A品牌一听,知道“逼平台没用,只能靠自己”,转头就加大产品研发和营销投入,跟B展开良性竞争;B品牌也因为有了竞争压力,反而优化了服务和价格,平台类目整体销量还涨了15%。要是当时平台硬选A,丢了B,不仅营收下滑,还会被老商家集体吐槽;硬选B,丢了A,又会错失新流量——“让矛盾方自解”,反而让三方都受益。
当代案例2:社区不帮新商户挤老商户,让双方共赢,氛围更和谐
某社区新开了一家连锁水果店C,刚开业就找居委会投诉:“老水果店D总在门口拉客,还说我们的水果不新鲜,影响我们生意,你们得管管,最好让D搬走!” 老水果店D在社区开了8年,很多老人都认他家,要是让D搬走,老人肯定有意见;要是不管C,C可能会撤店,社区居民又少了个买水果的选择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