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泌:“遇负担别硬甩”,用 “盘活思维” 比 “消极应对” 更高效
唐朝因为河陇地区被吐蕃占领,从天宝年间开始,安西、北庭都护府派来的奏事官员,还有留在长安的西域使者,全都断了回家的路。这些人的吃穿用度全靠鸿胪寺(主管外交的部门)供应,礼宾相关的费用还要靠地方府县承担;可户部(度支)经常不按时拨款,长安的商铺、百姓也被这些额外开销拖累得苦不堪言。
李泌调研后发现,有些胡客(西域来客)在长安滞留了四十多年,不仅娶了妻子、生了孩子,还买了田地房产,甚至靠放贷收利息赚得盆满钵满。于是他下令统计:凡是有田宅的胡客,一共查出四千人,直接停掉了对他们的官方供给。
这下胡客们都急了,纷纷跑到官府抗议。李泌跟他们说:“这都是以前宰相办事不力的锅 —— 哪有外国朝贡使者留在京城几十年,却不让人家回家的道理!现在朝廷可以帮你们想办法:要么借道回纥,要么走海路,把你们一个个送回去。要是不想回去,也可以跟鸿胪寺报备,朝廷给你们安排职位、发俸禄,让你们当唐朝的官。人这辈子总得趁机会干点事吧?(边批:还能用好话安抚,太会说话了!)哪能一辈子客死异乡呢?”
结果这些胡客没一个愿意回去的。李泌就把他们分到神策军的左右两军:原本是王子、使者身份的,安排当散兵马使或押衙(中下级军官);剩下的都编入士兵队伍。这么一来,京城的禁军实力反而更强了(边批:既解决了胡客滞留问题,又壮大了军队,一举两得!)。
之后鸿胪寺需要供应的胡客,只剩下十几个人,一年下来给户部省了五十万两银子的开支。
不硬赶、不养闲,把 “财政包袱” 变成 “强军资源”,这操作太绝!
要是直接把胡客赶走,既不合情理,还可能得罪西域诸国;可一直养着他们,又会持续消耗朝廷财力,拖累百姓。李泌的高明之处在于:先戳破 “胡客早有资产,不用靠朝廷养” 的事实,再给他们 “回家” 和 “当官” 两个选择 —— 既让胡客心甘情愿留下,又把他们转化为禁军力量,最后还省下大笔开支,把 “两难困境” 变成了 “三方共赢”。
李泌的 “盘活思维”,藏着三层处事逻辑
先清家底,再定对策:没盲目下命令,而是先统计胡客的资产情况,证明 “停供给合理”,让胡客没理由反驳;
给足选择权,不搞一刀切:不强迫 “要么走要么留”,而是提供 “回家有通道、留下有前程” 的选项,尊重意愿的同时,也掌握了主动权;
变废为宝,算大账:不盯着 “停供给省小钱”,而是看到胡客的 “人力价值”,编入禁军既强了国防,又彻底解决 “长期养闲” 的问题,比单纯省钱更有价值。
李泌的智慧,在于看透 “胡客不是单纯的‘包袱’,而是有利用价值的‘资源’”:他不被 “要么养、要么赶” 的固定思维困住,而是通过 “给出路、定归属”,把滞留胡客转化为增强禁军的力量,还省下了财政开支。很多时候,面对看似棘手的 “负担”(如闲置资源、难处理的问题),别只想着 “怎么甩掉”,先想想 “能不能盘活”,反而能找到更优解,实现 “变废为宝”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李泌的“转化逻辑”:不硬砍“闲置消耗”,先筛“有价值者”,再给“双向出路”
李泌没选“不管三七二十一赶人”,核心是算透了“两个关键”:
-胡客不是“纯负担”:很多人在长安扎根多年,有资产、有归属感,硬赶不仅会引发外交纠纷,还浪费了“现成的人力”;
-朝廷要的不是“赶人”,是“止损+提效”:停掉有田宅者的供养,先断“无效消耗”;给“回家/留任”两条路,让胡客自己选——愿意回的省了长期供养,愿意留的转化成禁军,既没冲突,又把“财政包袱”变成了“可用资源”。
这就像“公司里有批闲置的外包人员,没活干还拿补贴,不是直接解约,而是问他们‘想转正式岗干实事,还是帮你推荐到合作公司’,最后留下的补了岗位缺口,走的也没闹矛盾”——不把“消耗者”当“麻烦”,而是找“转化成价值者”的路子,比硬砍高明太多。
当代案例1:企业处理“闲置外包”,不硬解约,靠“转岗+推荐”变负担为人力
某互联网公司有20个外包测试人员,项目结束后没活干,却得按合同发补贴,每月多花十几万。HR本来想“到期不续约”,又怕外包公司闹,还担心以后合作受影响。
新HRD学李泌的思路,先摸底:发现15个外包有正规测试证书,还熟悉公司产品,3个想回老家发展,2个没明确规划。然后分三步走:
1.断“无效消耗”:跟外包公司协商,对没活干的外包,暂停额外补贴(只发基础工资),但承诺“给出路就补差额”;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