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?:“办差别钻牛角尖”,用“留余地+借权威”比“死磕或妥协”更高效
嘉靖皇帝(世宗)打算去楚地,一开始计划走水路。按规矩,南京要准备好各类大船跟着;可要是准备好船,皇帝又突然改走陆路,会白白浪费朝廷的钱;要是不准备,皇帝真走水路来了,负责的人就得获罪。
工部尚书周用拿不定主意,就问工部主事沈?(字子山,吴江人)该怎么办。沈?说:“先召集商人,让他们在龙江关备好造船的材料;再派驿卒加急打探皇帝到底走哪条路,按天数算时间,真要坐船,立刻就能把船造好。要是用不上船,就把材料还给商人,给他们结算费用;要是用上船,就按船的成本付钱。这样一来,不管皇帝走哪条路,都不难应对。”
后来皇帝果然走了陆路,南京也没浪费国库的钱,完美避开了“备船浪费”或“无船获罪”的麻烦。
还有一次,有宦官提议修缮皇陵,锦衣卫的朱指挥被派去查看情况。沈?趁机跟朱指挥说:“太祖高皇帝有规定:皇陵连一寸土都不能动,违反的人要处死。现在修缮肯定得动土,这可是要杀头的事,太吓人了。”朱指挥一听,脸色都变了,赶紧把这话告诉了提议修缮的宦官,修缮皇陵的事也就此搁置。
不被“两难选择”困住,筹备时留足灵活度,阻拦时拿祖制当底气,既没办错差,又没惹麻烦,太会避坑!
要是按常规思路“要么全备好船,要么全不准备”,要么浪费钱,要么担罪名;要是直接跟宦官硬怼“不能修皇陵”,又可能得罪人。沈?的高明之处在于:筹备船只时,用“先备材料、再等消息”的灵活方式,把“非此即彼”的难题变成“可进可退”的稳妥局;阻拦修陵时,不自己出头,而是搬出“高皇帝规矩”,用“杀头风险”震慑住关键人物,轻松让事黄了。
沈?的智慧,在于看透“办差的关键是‘不把路走死’,阻拦的关键是‘找对借力点’”:他不被“必须定死方案”的思维束缚,用“材料待命”给筹备留足灵活度;不跟宦官直接对抗,而是借“祖制死罪”的权威,让对方主动放弃。很多时候,面对“怎么做都可能错”的差事,或“直接反对会得罪人”的要求,先想办法给自己留退路,再找合适的权威当“挡箭牌”,反而能轻松化解困境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破“南巡备船两难局”:不提前囤成品,用“灵活备料+盯需求”避浪费——按需调整比瞎折腾省心
周用的烦恼,本质是“提前囤成品,怕需求变卦”:楼船是定制的“成品”,造好不用就是废铁,不造又怕临时急用。沈?的聪明,在于把“不可退的成品”换成“可调整的材料”——先备能退、能用的原材料,再盯皇上的实际路线,等需求确定了再动手,既不耽误事,又不浪费钱。
这就像“有人要办生日宴,怕订了10桌没人来浪费,又怕订少了不够坐”,聪明的做法是“先跟酒店说‘预留10桌的食材,当天提前2小时确认人数,按实际人数上菜’”——不提前囤“做好的菜”,囤“可调整的食材”,需求变了也不怕浪费。放到现代场景(企业活动筹备、社区物资储备、职场资源调配),这个逻辑就是“遇到‘需求不确定’的事,别瞎囤成品,备‘可退、可转用’的资源,等需求明确了再落地”。
当代案例1:企业办发布会,不提前印物料,用“备基材+盯形式”省成本
某科技公司要办“新品发布会”,一开始计划线下办,市场部准备印500份海报、300份手册。可临近发布会,又怕疫情反复改线上,印好的物料就白瞎了;不印,要是线下办,现场没物料又掉价。
市场总监学沈?的思路,改了方案:
1.备“可调整的基材”:找印刷厂备“空白海报纸”“空白手册内页”,只提前印好“新品LOGO贴纸”(贴纸小,就算改线上,以后活动还能用);
2.盯“需求确认时间”:跟CEO约定“发布会前3天确认最终形式(线上/线下)”,要是线下,当天让印刷厂把LOGO贴纸上到空白基材上,2小时就能搞定;要是线上,空白基材留着下次用,贴纸也不浪费。
结果发布会真改了线上,公司没浪费一分钱印物料;下次办线下沙龙,空白基材贴上新贴纸就用了。要是当时硬印500份海报,改线上后只能堆仓库,光物料费就亏了好几万——沈?的“灵活备料”,在企业里就是“不被‘可能变的需求’绑架,备‘能复用、可调整’的资源”。
当代案例2:社区备防汛物资,不提前装沙袋,用“备原料+盯雨情”不浪费
某江边社区每年汛期都要备防汛沙袋,以前总提前装1000个,堆在社区门口,要是汛期雨小用不上,沙袋堆着占地方还发霉;要是雨大不够用,又得临时找人装,手忙脚乱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