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瀚:“遇急事别慌神”,用 “抓重点 + 重实效” 比 “纠结细节” 更高效
张瀚先担任庐州知府,后来又调任大名知府。庚戌年间,敌军(羽林,此处代指外敌)逼近京城,朝廷下诏书派一名司马郎(兵部官员),手持符节去征召四个州郡的士兵进京护卫。
使者快马赶到真定,当地的知府、知州们都慌了神:一来没遇到过这种紧急情况,二来还纠结 “该用什么礼节拜见使者”,磨蹭了半天没动静。
张瀚听到消息后,首先判断 “招募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没用 —— 他们饿的时候来投靠,吃饱了就跑,根本靠不住”。于是他翻开辖区内的户籍名册,从壮丁里按 “三十人选一人” 的比例挑选,还特意规定 “每三十个人负责供养一个士兵”(边批:这招太妙了!既保证士兵后勤,又不增加百姓额外负担),最后选出八百个精锐士兵(边批:兵贵在精不在多,八百人顶得上几千散兵)。
安排好征兵后,张瀚立刻去劝说其他知府、知州:“都什么时候了,还在跟使者纠结礼节细节?司马郎的官职确实不如咱们这些知府(二千石)高,但《春秋》里有‘天子的使者要优先于诸侯’的道理,朝廷这么安排,是为了让命令能顺利执行、威严能树立起来啊!要是咱们故意摆架子怠慢使者,传出去别人会怎么说咱们‘为国勤王’的态度?”
这些知府、知州听完,脸色都变了,赶紧一起去拜见使者。张瀚又第一个请求使者检阅士兵,使者惊讶地说:“怎么这么快就准备好了!” 等检阅的时候,看到每个士兵都精干勇猛,远超预期,使者这才感叹佩服:“张知府真是文武双全啊!”
不被 “虚礼” 困住,不招 “废兵” 凑数,既破了协调僵局,又拿出硬核实力,这办事能力太顶了!
要是张瀚跟着其他守相一起纠结 “拜见礼节”,只会耽误征兵勤王的大事;要是随便招些散兵充数,就算凑够人数,也没法应对外敌。他的高明之处在于:先抓 “征兵质量” 的核心 —— 选精锐、定供养制度,保证士兵能打仗、留得住;再破 “礼节争执” 的僵局 —— 用 “勤王大义” 点醒众人,别因小失大;最后用 “精锐士兵” 的实力说话,不仅赢得使者认可,还帮其他守相解了围,一举三得。
张瀚的 “办事逻辑”,藏着三层实用智慧
先筛核心矛盾,不被琐事牵绊:面对 “征兵 + 拜礼” 两件事,优先解决 “征兵” 这个关乎勤王成败的关键,把 “礼节” 这种次要问题放在后面,避免本末倒置;
选对执行方式,不做无用功:不盲目 “广撒网” 征兵,而是按比例精选壮丁,还配套 “三十人养一人” 的后勤制度,既保证士兵质量,又减轻百姓负担,比 “凑数式征兵” 高效得多;
用大义 + 实力说话,服人不硬碰:劝其他守相时,不指责 “纠结礼节不对”,而是用 “勤王大义” 讲道理;赢得使者认可时,不靠嘴说,而是用 “精锐士兵” 的实际成果证明,既体面又有说服力。
张瀚的智慧,在于看透 “紧急任务中,‘完成目标’比‘讲究形式’更重要”:他不被 “拜见礼节” 的虚事困住,聚焦 “征兵勤王” 的实事;不追求 “人数多” 的表面功夫,注重 “士兵精” 的实际效果。很多时候,面对突发、紧急的事(如职场紧急项目、生活突发难题),别先纠结 “流程对不对、场面好不好看”,先抓住核心目标(如完成项目、解决问题),用务实的方式推进,反而能更快、更好地搞定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选兵:不凑“人头数”,要“精锐质”——30抽1+3人供1,把“散沙”拧成“铁拳”
张瀚没走“临时抓壮丁”的笨路子,核心是算透了“危机时刻的兵,贵精不贵多”:游食之徒是“凑数的散沙”,不仅打不了仗,还得浪费粮草;而“三十抽一”选的壮丁,是本地能扛事的骨干,再让“三十人供一人”,等于给士兵“断了后顾之忧”(不用操心家里生计),能专心打仗。
这就像“公司突发大客户项目,不随便拉人凑团队,而是从部门里挑30%核心员工,再配3个支持岗服务1个核心岗,反而能快速出成果”——危机中要的是“能干活的人”,不是“凑数的人”,抓质量比堆数量管用。
当代案例1:企业接突发大客户,不凑团队凑精锐,30%核心+3:1支持,2周搞定
某外贸公司突然接到一个“300万订单,2周内出样”的紧急需求,销售部想“把全部门20人都拉进来盯项目”,结果大家互相推诿,没人牵头。
项目经理学张瀚的思路,改了方案:
1.选精锐:从销售、设计、生产部门各挑30%核心员工(销售2人、设计2人、生产3人),共7人组成“突击组”,都是能独立扛活的老员工;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