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方平:识人别等“出大事”,细节里藏着真本性
富弼(郑国公)从亳州调任汝州,路过南京。当时张方平(字安道)在南京担任留守,富弼特意去拜访他,两人坐了很久。
富弼慢慢叹了口气说:“人啊,果然是很难看透的!”张方平一听就懂了,问:“你说的该不会是王安石吧?其实他也没那么难看清啊。”接着张方平回忆:“往年我负责科举考试,有人推荐王安石有文采,建议让他来帮忙考核考生,我就姑且同意了。结果王安石一来,就想把院里的规矩、流程全改了,我看他这人爱折腾、不对劲,马上发公文把他调离了,从那以后就没跟他说过话。”
富弼听了,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——他之前没看清王安石,这会儿才知道张方平早就识破了。
冯梦龙点评:看人的本事,藏在细节里!
陈平(封曲逆侯)能辅佐刘邦治理天下,从他早年“分肉公平”的小事就能看出端倪;王安石后来把天下搅得动荡,从他当年“想改科举院规矩”的细节就有征兆。善于识人的人,总能从细微处看出一个人的本质。
寇准没看透丁谓的问题,王旦却早看出来了;富弼、曾公亮没看清王安石的本性,张方平、苏洵、鲜于侁、李师中却能识破。这说明每个人看人的眼光,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。
苏洵写《辨奸论》,说王安石“做事违背人情”;鲜于侁觉得王安石“爱装腔作势博眼球”;李师中则观察到王安石“眼白多,面相不善”。三个人判断的角度不一样,最后都应验了。
还有人推荐宋郊、宋祁兄弟(宋郊封号莒公),说他们有大才可用。宋仁宗(葬于昭陵)却说:“哥哥宋郊还可以;弟弟宋祁每次上殿,总觉得满朝大臣没一个对的,太自负了。”后来宋郊果然当了宰相,宋祁最终只做到翰林学士的职位。要是没有宋仁宗早年的清醒判断,宋祁真要是掌权了,说不定会跟王安石一样,把朝堂搅得鸡犬不宁!
张方平、苏洵等人的智慧,在于不被“文采、名声”迷惑,从“小事作风”看本质:王安石改科举规矩的“爱折腾”、宋祁上殿时的“自负”,都是藏不住的本性,早晚会在更大的事上暴露。
生活里看一个人,别只听他说什么、看他有什么名声,多观察他做小事的态度——比如处理琐事是否靠谱、对待他人是否尊重、遇到分歧是否偏执。这些细节,比“大承诺”更能告诉你这个人到底值不值得交、值不值得信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张方平的“细节识人术”:不看“文采多牛”,只盯“做事的小毛病”
张方平没被王安石的“文学才华”迷惑,反而从“一院之事皆欲纷更”这个小细节,看穿了他的本质——刚到一个新环境,不先了解规则、不考虑实际情况,就急着全盘推翻旧流程,这种“爱折腾、不切实际”的性格,早晚会捅大篓子。
就像评注里冯梦龙说的“荆公之纷天下,兆于一院”:王安石后来搞变法折腾得天下不安,其实早就在“想改官院流程”这个小事上露出了苗头。很多人栽在“看走眼”上,就是因为只看对方的“闪光点”(比如文采、口才),却忽略了“做事细节里的小毛病”——这些小毛病,才是藏不住的真实底色。
当代案例1:职场“新人刚入职就乱改流程”,折腾三个月被劝退
公司来了个名校毕业的新人小林,负责新媒体运营。本来团队的流程是“每周三定选题、周五出稿、周一发布”,顺顺当当没出过问题。结果小林入职第二天,就给领导发了份“新媒体流程优化方案”,要把流程改成“每天定选题、当天出稿、当天发布”,还说“原来的流程太拖沓,效率低”。
领导没多想,让他试试。结果小林没跟同事沟通,直接按新流程推进:选题定得太急,没做用户调研,稿子发出去阅读量掉了一半;同事天天加班赶稿,怨声载道;有次因为当天没赶完稿,还漏发了一次推文,被客户投诉。三个月后,领导只能把小林劝退——这跟王安石“一院之事皆欲纷更”一模一样,没摸清情况就瞎折腾,再厉害的学历也救不了。
当代案例2:创业公司“创始人乱改商业模式”,融到钱就翻车
朋友老杨开了家做“社区团购”的创业公司,一开始靠“卖生鲜+日用品”融到了天使轮。结果他听了几个投资人的“建议”,没跟团队商量,就突然把商业模式改成“做社区养老+团购”,还说“单一团购没前景,要多元化发展”。
团队反对:“我们没养老行业的资源,突然转型会砸了现有的团购业务!”老杨却不听,非要折腾:花大价钱招养老行业的人,租场地开“社区养老服务站”,把团购的资金抽去投养老——不到半年,养老业务没做起来,团购业务因为资金不足、供应链断了,客户全跑了,公司直接倒闭。老杨到最后都没明白:自己不是输在“没想法”,是输在“不切实际的瞎折腾”,这跟王安石变法的坑如出一辙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