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评注透底:有人看走眼,有人早识破——识人关键在“抓细节”
评注里冯梦龙说“富弼、曾公亮不识安石,而张方平、苏洵、鲜于侁、李师中识之”,不是因为富弼笨,是因为他们没抓对“识人细节”——有人看文采,有人看口才,而张方平他们看的是“做事风格、为人底色”:
-张方平看“折腾与否”:王安石爱乱改流程,说明不接地气;
-苏洵看“近不近人情”:王安石对家人冷漠,说明自私固执;
-鲜于侁看“沽激与否”:王安石爱装清高、博眼球,说明不真诚;
-李师中看“眼多白”:从面相看性格(虽然有点玄学,但核心是“细节特征”)。
虽然角度不同,但都指向“王安石不是能稳做事的人”——这告诉我们:识人不用“全知全能”,只要抓住“能反映本质的小细节”,就能避开大部分坑。
当代案例:从“三个小细节”看穿同事“不靠谱”,避免背锅
小王跟同事老周合作项目,一开始觉得他“口才好、懂沟通”,后来从三个细节发现他不靠谱:
1.做事细节:每次分配任务,他总把“难的、要担责的”推给别人,自己只做“容易出成绩的”——说明没担当;
2.沟通细节:跟客户对接时,总拍胸脯说“这事包在我身上”,却从不跟团队同步进展,出了问题就甩锅——说明不真诚;
3.态度细节:只要别人提不同意见,他就立马反驳“你不懂”,却拿不出更好的方案——说明固执己见。
后来小王主动跟领导申请换搭档,果不其然,老周之后跟别人合作,因为甩锅、不担责,导致项目延期,还让同事背了锅——这就是“抓细节识人”的好处,不用等他捅大篓子,从日常小细节就能预判风险。
三、昭陵识宋莒公兄弟:从“总否定别人”看格局——小态度藏大问题
评注里还有个故事:有人推荐宋郊(宋莒公)、宋祁兄弟俩能当大任,宋仁宗(昭陵)却说:“哥哥宋郊可以用;弟弟宋祁每次上殿,都觉得满朝大臣没一个对的,太自负。”后来宋郊果然当了宰相,宋祁一辈子只做到翰林学士(翰长)。
宋仁宗的厉害,是从“宋祁总否定别人”这个小态度,看出他的“格局小、难容人”——要是让这种人掌权,肯定会像王安石那样,听不进不同意见,瞎折腾一气。这跟当代职场里“总觉得别人都不对、只有自己对”的人一样,就算能力强,也容易把团队带散。
当代案例:老板不提拔“总否定团队的高管”,避免团队内耗
某互联网公司的市场总监老吴,能力很强,但有个毛病:每次开会,不管团队提什么方案,他第一句话都是“这不行,太没新意”“你们怎么连这都想不到”,却从不给建设性意见。有次公司要提拔“COO”,有人推荐老吴,老板却不同意:“老吴能力强,但总否定团队,听不进别人的话,要是让他当COO,团队只会越来越压抑,没人敢提建议,最后肯定出问题。”
后来老板提拔了另一个“能听意见、会整合团队想法”的高管,团队氛围越来越好,业绩也涨了30%——这跟宋仁宗不用宋祁一样,从“小态度”看“大格局”,避免了更大的内耗。
四、核心启示:想不“看走眼”,记住“识人三看”
1.不看“闪光点”,看“小毛病”:别被对方的“文采、学历、口才”迷惑,多盯他“做事的小细节”——比如是否爱瞎折腾、是否甩锅、是否听不进意见,这些小毛病才是真实底色;
2.不看“说啥”,看“做啥”:嘴上说“我能落地”没用,要看他“有没有先了解情况再行动”“遇到问题会不会担责”——比如王安石说“能优化流程”,却没做调研就乱改,就是“说一套做一套”;
3.不看“一时表现”,看“日常态度”:偶尔的好表现可能装出来,但日常的小态度藏不住——比如宋祁总否定别人,老吴总怼团队,这些日常态度能看出格局和性格。
【原文】张方平
富郑公自亳移汝,过南京。张安道留守,公来见,坐久之。公徐曰:“人固难知也!”安道曰:“得非王安石乎?亦岂难知者。往年方平知贡举,或荐安石有文学,宜辟以考校,姑从之。安石既来,一院之事皆欲纷更,方平恶其人,即檄以出,自此未尝与语也。”富公有愧色。
评:曲逆之宰天下,始于一肉;荆公之纷天下,兆于一院。善观人者,必于其微。
寇准不识丁谓,而王旦识之。富弼、曾公亮不识安石,而张方平、苏洵、鲜于侁、李师中识之。人各有所明暗也。
洵作《辨奸论》,谓安石“不近人情”,侁则以沽激,师中则以眼多白。三人决法不同而皆验。
或荐宋莒公兄弟郊、祁可大用。昭陵曰:“大者可;小者每上殿,则廷臣无一人是者。”已而莒公果相,景文竟终于翰长。若非昭陵之早识,景文得志,何减荆公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