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公孙鞅的“看透逻辑”:不被“虚张声势的威胁”吓住,对方的话要看“实际行动”
公孙鞅没逃,是因为他看透了魏王的“真实想法”:公叔痤让魏王“用他或杀他”,魏王既没真觉得他是奇才(所以不用),也没真觉得他是威胁(所以不杀)——魏王的“答应”只是应付公叔痤,根本不会真动手。就像现在有人跟你说“你不帮我,我就找你麻烦”,但你知道他没那实力,所以不用慌;领导跟你说“你再做错,就开除你”,但你知道团队离不开你,所以不用怕——虚张声势的话,听听就行,别当真。
公孙鞅的智慧,是“透过对方的话,看他的真实动机”:对方说的话,要是跟他的实际行动、真实需求不符,再狠也没用。
当代案例1:职场“领导说‘再错就开除’,看透是吓唬,最后反而升职”
小李是技术骨干,负责一个重要项目,有次因为一个小bug导致项目延期,领导当着全部门的人说“小李,再出这种错,你就别干了!”同事都劝他“赶紧跟领导道歉,别真被开除了”,小李却淡定:“领导只是气话,项目还得靠我推进,他不会真开我。”
后来小李不仅把bug修复了,还优化了项目流程,领导不仅没提开除的事,还给他涨了薪、升了职。小李这就是学了公孙鞅:看透领导的“威胁”是虚的,实际需要他干活,所以不慌,最后还抓住了机会。
当代案例2:商业“合作方说‘不降价就终止合作’,看透对方没替代方案,最后对方妥协”
老吴做建材生意,跟一家装修公司合作,装修公司说“你们的材料再降5%,不然我们就找别家”。老吴知道这家装修公司的工期紧,其他建材商的货要等半个月,而自己的货能当天送——他淡定回复:“价格是底价,真降不了,您要是找别家,我也理解。”
结果没两天,装修公司就找老吴道歉,说“还是用你们的货,价格就按之前的来”。老吴这就是看透了对方的“威胁”是虚的:对方没替代方案,不会真终止合作,所以不用妥协——公孙鞅的“看透逻辑”,在商业谈判里太好用了。
三、两人的核心:不被“表面”迷惑,看“本质”才不踩坑
列子和公孙鞅的共同点,就是“不被表面的好处或威胁骗住”:
-列子看“好处的本质”:是真认可,还是靠第三方,前者靠谱,后者是坑;
-公孙鞅看“威胁的本质”:是真要动手,还是虚张声势,前者要逃,后者不用慌。
很多人栽跟头,就是因为“只看表面”:看到好处就抢,看到威胁就怕,没静下心来想“这好处靠不靠谱”“这威胁真不真”——列子和公孙鞅早把“看透本质”这招玩明白了。
四、核心启示:遇到“好处”或“威胁”,记住2个“清醒动作”
1.面对好处:先问“对方为啥给我”,别啥都要
要是好处是“对方真了解你、认可你”(比如你靠自己的本事拿到项目、涨薪),就放心要;要是好处是“靠别人推荐、跟风起哄”(比如靠朋友进好公司、靠中间人接订单),就得小心——列子的教训告诉我们,不明不白的好处,早晚会变成坑。
2.面对威胁:先想“对方真能做到吗”,别啥都怕
要是威胁是“对方有实力、有动机做到”(比如你真犯了大错,领导真能开除你),就赶紧改;要是威胁是“对方没实力、没动机做到”(比如领导气话、合作方虚张声势),就别慌——公孙鞅的例子告诉我们,虚张声势的威胁,听听就行,别被吓住。
简单说,就是“好处看本质,威胁看实力”——列子和公孙鞅两千多年前就靠这招避坑,现在用,照样能少走弯路。
【原文】列子
子列子穷,貌有饥色。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,曰:“列御寇,有道之士也。居君之国而穷,君毋乃不好士乎!”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。子列子出见使者,再拜而辞。使者去,子列子入;其妻望而拊心曰:“闻为有道者,妻子皆得逸乐。今妻子有饥色矣,君过而遗先生食,先生又弗受也,岂非命哉!”子列子笑而谓之曰:“君非自知我也,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。夫以人言而粟我,至其罪我也,亦且以人言。此吾所以不受也。”其后民果作难,杀子阳。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,不义;死其难,则死无道也;死无道,逆也。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,岂不远哉!
评:魏相公叔痤病且死,谓惠王曰:“公孙鞅年少有奇才,愿王举国而听之。即不听,必杀之,勿令出境。”边批:言杀之者,所以果其用也。王许诺而去。公叔召鞅谢曰:“吾先君而后臣,故先为君谋,后以告子,子必速行矣!”鞅曰:“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,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?”卒不去。鞅语正堪与列子语对照。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