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郗超的“死后止哀术”:用“愤怒”转移“悲伤”,狠得有点绝
郗超后来病重快死时,做了件更绝的事:把一箱子跟桓温谋划谋反的文稿封好,跟家人说“我爹要是为我哭得太伤心,就把这箱子给他看”。
郗超死后,郗愔果然哭得撕心裂肺,饭都吃不下。家人赶紧把箱子拿出来,郗愔打开一看,全是儿子跟桓温合谋“反朝廷”的证据,当场气炸了,骂道:“这逆子!死得太晚了!”哭也不哭了,气也气饱了,悲伤居然就这么止住了。
郗超这招够狠——他知道爹的悲伤太重,靠劝没用,只能用“愤怒”这种更强烈的情绪,把“悲伤”冲掉。虽然手段有点极端,但确实管用,也算是种“另类的孝顺”,只是这“孝顺”里,藏着太多跟桓温勾结的黑料。
当代案例:用“未竟的事”转移悲伤,温和版“郗超止哀”
李阿姨的儿子小宇,去年查出癌症晚期,去世前留了个盒子给李阿姨,说“妈,要是你太想我,就打开看看”。李阿姨一开始不敢碰,后来天天以泪洗面,一个月瘦了15斤,连门都不出。
女儿没办法,把盒子打开——里面是小宇的日记,写着“之前跟朋友合伙开网店,被骗了3万块,一直没敢跟妈说,现在网店还在,妈要是有空,帮我把店转出去,把钱拿回来”。
李阿姨一看就急了,顾不上哭,天天研究怎么转网店,还找那个骗钱的朋友理论,最后不仅把网店转了2万块,还让朋友还了1万。忙了两个多月,李阿姨的情绪慢慢好了,还跟女儿说“小宇的事没办完,我得好好活着,帮他了了心愿”。
虽然小宇没像郗超那样用“愤怒”,但本质一样:用“一件需要解决的事”,把“过度悲伤”转移成“行动力”,让家人从痛苦里走出来——这算是“温和版郗超止哀术”,少了点狠劲,多了点温情。
三、评注扎心真相:聪明没底线,再牛也白搭
评注里冯梦龙说“超党于桓,非肖子也”“人臣之义,则宁为愔之愚,勿为超之智”,意思是:郗超跟桓温勾结,不是个好儿子;从臣子的道义来讲,宁愿像郗愔那样“忠君但傻点”,也别像郗超那样“聪明却不忠”。
郗超的问题,不是“不聪明”,是“聪明用错了地方”——他帮爹避坑是对的,但帮桓温谋反是错的;他帮爹止哀是对的,但用“谋反黑料”是错的。就像现在有人“帮领导避坑,却靠做假数据;帮公司省钱,却靠偷漏税”——聪明是聪明,可没了底线,早晚要翻车。
反例:聪明没底线,最后坑了自己
前几年有个财务总监老吴,帮老板“避税”:用“阴阳合同”做假账,一年帮公司省了200万税,老板特别器重他。结果后来税务稽查,查出假账,老吴作为直接负责人,不仅被开除,还被判了3年缓刑,罚款50万。
老吴就是“郗超式没底线”:帮老板避坑是对的,但用“违法手段”就错了。最后老板花了钱把公司保住了,老吴却把自己坑进了局子——这就是“聪明没底线”的下场:一时能躲坑,早晚要栽大的。
四、核心启示:聪明要带“刹车”,底线不能丢
郗超的故事,给我们提了个醒:聪明是好事,但得有底线,不然再牛的“避坑术”,也会变成“引祸术”。
1.摸准对方忌讳避坑,但别碰“道义红线”
像小李改报告、老张改方案,都是“避坑不碰红线”;但郗超帮桓温谋反、老吴做假账,就是“为了避坑丢了底线”——前者能长久,后者早晚翻。
2.用手段解决问题,但别伤害别人
郗超用“谋反黑料”止爹的哀,虽然管用,却让爹一辈子记恨他;小宇用“转网店”帮妈止哀,既没伤害谁,还帮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——手段温和点,效果反而更长久。
3.家人/朋友要护,但别护着做坏事
郗超护爹是对的,但护着自己跟桓温谋反,就是“护错了”;要是你朋友想“靠骗钱翻身”,你帮他想“正经赚钱的办法”才是真护,帮他骗钱就是“害他”。
简单说,郗超的“聪明”像把没柄的刀,能切菜也能割手;咱们要学的,是“带柄的聪明”——既能帮自己、帮别人避坑,又不碰底线,这样才不会像郗超那样,留下“不忠”的争议,甚至引火烧身。
【原文】郗超
郗司空愔,字方回在北府,桓宣武温忌其握兵。郗遣笺诣桓,子嘉宾超出行于道上,闻之,急取笺视,“方欲共奖王室,修复园陵。”乃寸寸毁裂,归更作笺,自陈老病不堪人间,欲乞闲地自养。桓得笺大喜,即转郗公为会稽太守。
评:超党于桓,非肖子也,然为父画免祸之策,不可谓非智。后超病将死,缄一箧文书,属其家人:“父若哀痛,以此呈之。”父后哭超过哀,乃发箧睹稿,皆与桓谋逆语,怒曰:“死晚矣!”遂止。夫身死而犹能以术止父之哀,是亦智也。然人臣之义,则宁为愔之愚,勿为超之智。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