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蠡:办大事要选对人,舍不得“投入”反而会亏得更多
范蠡(朱公)住在陶地时,生了小儿子。等小儿子长大,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,被关了起来。范蠡说:“杀人偿命,本来是该的。但我听说‘有钱人家的孩子,不会在闹市被处死’(有机会通融)。”于是准备了一千两黄金,打算派小儿子去楚国处理这事。
大儿子坚持要去,范蠡不同意。大儿子觉得“父亲不派我去,反而派弟弟,肯定是觉得我没本事”,甚至要自杀。范蠡的妻子极力劝说,范蠡没办法,只好改派大儿子去。他写了封信,让大儿子带给老朋友庄生,还特意叮嘱:“到了楚国就把黄金送给庄生,听他安排,千万别跟他争着做主。”
大儿子出发后,按父亲的话做了。庄生说:“你赶紧离开楚国,别留在这。等你弟弟出来了,也别问是怎么回事。”大儿子表面上走了,却没离开楚国,偷偷留在了楚国权贵家里打探消息。
庄生家境本来贫寒,但因为为人正直、有威望,连楚王都把他当老师对待。范蠡送黄金,庄生本来就没打算要,只是想等事情办成后还给范蠡,表个诚信而已。可范蠡的大儿子没明白这意思,觉得庄生没帮上什么实际忙。
后来庄生找机会见楚王,说:“某个星宿的位置不对,对楚国不利,只有多做善事才能化解。”楚王一直信任庄生,立刻派人查封了储存钱币的府库(防止大赦时有人趁机偷钱)。权贵赶紧告诉范蠡的大儿子:“楚王要大赦了!每次大赦前,都会查封三钱府库。”
大儿子心想“既然要大赦,弟弟本来就能出来,那一千两黄金不就白送了”,于是又去找庄生。庄生惊讶地问:“你没走?”大儿子说:“本来是要走的,但现在弟弟要被大赦了,特意来跟您辞行。”庄生明白他是想要回黄金,就让他自己进屋把黄金拿走了。
庄生觉得被这年轻人耍了,很没面子,又去见楚王,说:“大王您想靠做善事化解星宿灾祸,可现在外面都在传,陶地有个富人的儿子在楚国杀人被抓,他家花了很多钱贿赂您身边的人,您才大赦的。这不是体恤百姓,只是为了富人的儿子啊!”楚王大怒,下令先把范蠡的二儿子处死,第二天再下大赦令。
最后,范蠡的大儿子只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。他母亲和同乡都很伤心,只有范蠡笑着说:“我早就知道他会害死弟弟。他不是不爱弟弟,只是从小跟我一起吃苦,知道挣钱不容易,所以舍不得花钱。而小儿子呢,生下来就见我有钱,天天坐好车、骑好马,根本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,花钱不心疼。我本来派小儿子去,就是因为他能舍得花钱;可大儿子做不到,最后才害死了弟弟。这是理所当然的事,没什么好惊讶的,我早就等着他带丧回来了!”
冯梦龙点评:范蠡早看透结局,却被亲情绑架;庄生有本事,却输在好面子
- 范蠡本来有精准的判断,不该因为妻子的话改变主意。他之所以改派大儿子,是怕大儿子真的自杀。而且他早就说过“听庄生安排,别争着做主”,把关键说透了,是大儿子自己不听劝。
- 庄生的谋略和本事不输范蠡,让谁活、让谁死,都在他的掌控中。但他宁可辜负好朋友,也要跟一个年轻人争口气、挽回面子,格局还是太小了!唉,或许这就是所谓“谋略家”的通病吧——聪明有余,胸怀不足。
范蠡的智慧,在于能看透“不同人的性格适合办不同的事”:小儿子舍得花钱,适合办“需要破财消灾”的事;大儿子抠门惜财,去了只会搞砸。而大儿子的教训在于,办大事时总盯着“眼前的钱”,忘了“保住弟弟的命才是根本”,最后钱没省下,还赔了弟弟的命。
生活里办重要的事(比如找人帮忙、合作做事),别只看“关系近不近”,要看“这人能不能胜任”;职场上推进项目,别舍不得“必要的投入”(比如资源、时间),总想着“省一点是一点”,反而可能因为小抠门导致大损失。记住:该花的钱要花,该放权的要放权,选对人、找对方法,才能办成事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范蠡的“选子逻辑”:不是偏心,是看透“吃苦与富贵养出的两种人性”
范蠡为啥非小儿子不可?核心不是“偏爱”,是看透了两个儿子的“金钱观”——这背后是成长环境养出的不同心性:
- 大儿子:从小跟着范蠡吃苦,见过爹白手起家的难,知道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滋味,所以对钱有“执念”,舍不得轻易花出去,甚至会为了省钱自作聪明;
- 小儿子:生在富贵堆里,没体会过缺钱的苦,对“一千金”没那么在意,反而明白“花钱办事”的道理——该花的钱不省,才能办成事。
这放现在太常见了:比如家里做生意,大儿子管财务总爱“省成本”,连必要的营销费都砍;小儿子管业务却敢“砸钱拓客”,最后反而赚更多——不是谁比谁厉害,是成长经历决定了“能不能放下对钱的执念”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