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案例1:创业老板的“儿子管项目”:大儿子省成本坑了项目,小儿子敢投入救了公司
家具厂的老板老周,有次想拓展线上业务,让两个儿子选一个负责:
- 大儿子主动请缨,拍胸脯说“我能省成本”:找了最便宜的代运营团队,舍不得投钱做推广,连产品主图都是自己用手机拍的,结果上线3个月,只卖出去3单;
- 后来老周换小儿子负责,小儿子一上来就花5万找专业团队拍图,投10万做抖音推广,还找家具博主测评,虽然前期花了15万,但第2个月就卖了80万,把投入的钱全赚回来了。
老周后来跟我说:“大儿子不是没能力,是小时候跟我摆过地摊,总觉得‘能省就省’,却忘了‘线上业务得先花钱引流’;小儿子没吃过苦,反而敢放手干——这跟范蠡选儿子一个道理,办大事得找‘能放下钱执念’的人。”
二、大儿子的“作死三步曲”:不听劝+抠门+耍小聪明,一步步把弟弟推向死路
大儿子的悲剧,不是“笨”,是“拎不清”——爹把“怎么做”“别做啥”都讲得明明白白,他偏要按自己的想法来,每一步都踩在坑上:
1.第一步:不听“赶紧走”的劝,私留权贵家——想自己掌控节奏,反而漏了风声;
2.第二步:见大赦就觉得“钱白花了”,跑去要回千金——把庄生的“面子”和“善意”当空气;
3.第三步:没看懂庄生的“隐性帮忙”,觉得对方“没干活”——把“人情操作”当成“白费功夫”。
这就像现在职场里,老板让你去谈合作,千叮万嘱“别省打点钱,听合作方的安排”,你偏要私藏预算,还耍小聪明跟合作方谈条件,最后合作黄了,还连累公司丢了客户。
当代案例2:员工谈合作“抠门耍聪明”,把100万单子谈黄,还丢了长期客户
公司的销售老吴,老板让他去谈一个100万的建材订单,特意给了5万预算让他“打点客户采购部”,叮嘱:“别省这钱,跟采购经理处好关系,后续还有长期单。”
结果老吴觉得“5万太多,能省点是点”:
- 只给采购经理送了个2000块的手表,还偷偷跟对方说“这是我自己掏的钱,公司没给预算”;
- 老板让他请采购团队吃饭,他找了个小饭馆,菜点得少还不喝酒,采购经理全程脸都黑了;
- 最后采购方说“你们没诚意”,把订单给了别家,还跟行业里说“这家公司抠门又没诚意”,老吴公司后续再也没接到过这个客户的单子。
老板气得把老吴骂了一顿:“我让你花5万是买长期合作,你省那点钱,丢了100万单子还坏了名声——这不跟范蠡大儿子一样,捡了芝麻丢了西瓜!”
三、庄生的“面子反水”:别小看“人情里的膈应”,你耍小聪明,别人就可能拆你台
庄生本来是想帮范蠡的,甚至没打算要那一千金,可大儿子非要“上门要债”,把“帮忙”变成了“交易”——庄生觉得“我好心帮你,你却觉得我赚你钱,还耍小聪明试探我”,丢了面子,所以才反过来坑了二儿子。
这在现实里太常见了:比如合作方本来想帮你牵线,结果你怀疑人家要回扣,故意绕开对方私下去谈;朋友本来想帮你找工作,结果你觉得人家没尽力,还旁敲侧击催,最后对方干脆不帮了——人情这东西,最忌“猜忌+耍小聪明”,你不尊重别人,别人就可能让你吃大亏。
当代案例3:朋友帮找工作“被猜忌”,最后反水不推荐
小李托老同事老王帮他找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岗,老王跟某大厂的运营总监是朋友,本来都约好面试了,结果小李犯了“小聪明”:
- 偷偷去查老王跟总监的关系,还问老王“你是不是跟总监要了好处?我可没预算给你回扣”;
- 面试前,小李没跟老王打招呼,自己直接联系总监,说“我是自己投的简历,跟老王没关系”。
老王知道后特别膈应,觉得“我好心帮你,你却防我像防贼”,最后在总监面前只说了句“小李能力一般,你们再考虑考虑”——小李最后没面试上,还不知道是自己耍小聪明惹了祸。
四、核心启示:想办大事,记住范蠡的3个“避坑教训”
范蠡的故事,说白了就是“人性+听话+舍得”的教训,放现在职场、商业、生活里都适用:
1.选对人办对事:别让“爱省钱”的人去办“需要投入的事”
像范蠡派大儿子去捞人,就像让“抠门的人去谈合作”“爱省成本的人去做营销”,从根上就错了。办大事前,先看对方“能不能放下短期利益”,不然再努力也白搭。
2.听话别耍小聪明:既然信了,就别按自己的想法瞎改
范蠡早把“给钱+听庄生的”说清楚,大儿子偏要私留、要回钱,最后搞砸。不管是跟老板做事,还是找别人帮忙,既然定了规则,就别自作聪明——你以为的“省钱/掌控”,可能是把自己往坑里推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