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应:找人帮忙/投靠别只看“关系”,先算“对方的立场和利益”
王应:劝爹投对人不听,父子俩被沉江
王敦死后,他的哥哥王含想投靠王舒,儿子王应在旁边劝他:“爹,咱该投靠王彬啊!”王含纳闷:“大将军(王敦)平时跟王彬关系可不怎么样,你为啥想投他?”
王应说:“正因为这样才该投他!王彬这人,在别人势力强的时候,敢坚持自己的看法、不跟风讨好,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;看到别人衰败危难,反而会生出同情心。而王舒守着规矩办事,哪会做破格救人的事呢?”
王含不听(边批:真是蠢才),执意去投靠王舒,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扔进江里淹死了。另一边,王彬一开始听说王应要来,还偷偷准备好船等着接他们,结果没等到人,特别遗憾。
中行文子:躲开“假意讨好”的故人,逃过一劫
晋国的中行文子(荀寅)出逃时,路过一个县城。随从说:“这地方的官吏是您的老熟人,咱为啥不进去歇歇脚,等后面的车马跟上来?”
中行文子说:“我以前喜欢音乐,这人就送我好琴;我喜欢玉佩,这人就送我玉环。他这是故意迎合我的喜好,想讨好我啊!我怕他现在会把我卖了,去讨好别人。”说完就赶紧离开了。
后来这人果然截下中行文子后面两辆车的财物,献给了国君邀功。
蔺相如:帮主人算清利害,避免跳坑
蔺相如曾经是宦官缪贤的门客。缪贤犯了罪,私下打算逃到燕国去。蔺相如问他:“您怎么确定燕王会收留您?”
缪贤说:“我以前跟赵王在边境和燕王见面,燕王偷偷拉着我的手说‘想跟您交朋友’,所以我觉得能去。”
蔺相如赶紧拦住他:“当时赵国强、燕国弱,您又受赵王宠信,燕王才想跟您结交。现在您从赵国逃去燕国,燕国怕赵国报复,肯定不敢留您,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。您不如光着上身、背着斧锧(刑具)去请罪,说不定还能侥幸免罪。”缪贤听了他的话,果然没事。
冯梦龙点评:看透“人情背后的利害”,才是保命的关键!
- 王应的眼光够毒:知道“敢跟强者叫板的人,往往会帮弱者;只会守规矩的人,绝不会冒险”,可惜他爹没听,白白送了命。王应虽然是叛臣之子,这点看透世情的本事,比他那被王敦骂“老婢”(老丫头)的爹强多了。
- 中行文子和蔺相如都懂“人情跟着利益走”:中行文子看穿“老熟人的讨好是为了利用”,蔺相如算清“燕王的结交是因为赵国强”,没被表面的“旧情”“善意”骗到,才避开了灾祸。
不管是王应选投靠对象,还是中行文子躲故人、蔺相如劝主人,核心都是“不看表面情分,只看实际利害”:想帮你的人,未必是平时关系好的,反而可能是有原则、有同情心的;想害你的人,也未必是陌生人,可能是曾经讨好你的“老熟人”。
生活里找人帮忙,别先想“我俩关系铁不铁”,想想“他帮我有没有顾虑,会不会损害他的利益”;职场上跟人打交道,别被“表面热情”迷惑,琢磨“他接近我是为了什么”。提前算清利害,才不会踩坑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王应的“站队逻辑”:选靠山别瞎看“平时关系”,要看“人品底色”
王应劝爹投王彬,不是瞎赌,是看透了两种人的“人品底色”:
- 王彬是“能折强者、必扶弱”型:别人风光时他不攀附,敢说真话(比如敢跟强势的王敦叫板),这种人心里有杆秤,见人落难不会落井下石;
- 王舒是“守文避祸”型:只认规则、怕担责,你风光时他跟你走流程,你落难时他第一反应是“别连累我”,绝对不会破例帮你。
这放现在职场、商业里,就是“选靠山/合作方别瞎看‘平时热不热络’,要看‘落难时靠不靠得住’”——平时跟你称兄道弟的,可能你一倒就踩你;平时跟你有过节但做事有底线的,反而可能拉你一把。
当代案例1:职场“选错靠山”:跟平时热络的领导,倒台后被卖
小周在互联网公司,有两个领导可选:一个是张总监,平时总跟小周吃饭、称“兄弟”,但开会时总顺着大老板说,不敢提反对意见(像王舒);另一个是李总监,平时对小周很严,还因为项目分歧跟小周吵过架,但有次大老板要裁小周部门,李总监硬顶着说“项目没他们不行”(像王彬)。
小周觉得“张总监跟我熟,肯定会帮我”,就选了张总监的团队。结果半年后张总监因为业绩差被降职,小周想调去其他团队,张总监为了讨好新领导,居然说“小周能力一般,调去后勤就行”;而李总监知道后,主动找小周说“我这边缺个项目负责人,你要是想来,我帮你申请”——小周这才悔悟:平时热络的不一定靠谱,有底线、敢扛事的才是真靠山,跟王含选错王舒一个道理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