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琼:办大事别瞎跟风,得靠“真了解”说话
嘉靖初年,北方鞑靼曾侵犯陕西,攻打花马池。当地的镇守官和巡按官慌了神,赶紧请求朝廷派兵支援。这事交到九卿那里开会讨论,兵部尚书王宪认为“必须派兵,不然肯定出大事”,其他人都不敢反对。
只有当时担任吏部尚书的王琼(晋溪)不肯附和,说:“我自己会写奏折说明理由。”他马上上奏:“花马池的防御体系,是我以前在边境任职时规划的,防守很严密,鞑靼肯定打不进来。就算真闯进去,也不过是抢点东西,当地的兵力足够应对,用不了多久他们自己就会退走。要是派京城的军队长途跋涉去边境,士兵路上累得够呛,未必能派上用场,而且沿途还会骚扰百姓,危害不小。万一军队到了那儿,鞑靼早就跑了,这不就是白跑一趟吗?我觉得不用派兵!”
但按规矩,军事决策主要由兵部负责,最后还是派了六千士兵,让两名游击将军带队出发。(边批:就是因为没真正了解王琼的本事啊)结果军队走到彰德,还没渡过黄河,就传来了“鞑靼已经撤出边境”的消息。
王琼的边境智慧:会修墙、更会用人,还懂收买人心
其实王琼在西北任职时,就主持修筑过花马池一带的边墙,当时派了两名指挥负责这事。这两人特别卖力,边墙修得特别坚固,而且没花太多钱,最后还剩下两千多两“结余银”。他们拿着这笔钱报告王琼,王琼却说:“这一带城墙,是西北的要害之地,你们能尽心把这事办好,这点小钱算什么!就当赏给你们了!”
后来鞑靼侵犯边境,王琼马上派这两名指挥带兵抵抗。两人都抢着冲锋陷阵,其中一个还战死在了战场上。王琼谋划边境的智慧,大多像这样“既懂规划,又会用人”。
另外,王琼总领西北三边军务时,每次去巡视边境,就算是吃顿便饭,也会花上百两银子。但他从不用“折算成现钱”的方式偷懒,到了每个地方,都会让当地准备宴席,光烤羊就要好几只,其他物资也按这个规格准备。不过王琼自己没吃几口,就把这些东西全分给了随行的官员,连下面的小吏都能分到。所以后来西北一有战事,人人都愿意拼命干活。
当然,这也和当时的环境有关——那会儿朝廷的规矩没那么严,豪杰才能放开手脚做事;要是换在现在,御史们早就上书弹劾,把他罢官了。就像后来梅衡湘在播州当监军时,出发前申请了三千两公款当犒赏费用,等事情平定后,实际只花了四百两,剩下的都登记造册报给了户部,没乱花一分钱。虽说两人性格和做事方式不同,但很大程度上也是“时代不一样,规矩不一样”导致的。
冯梦龙点评:王琼的厉害,在于“不跟风、凭实绩说话”
别人都跟着兵部尚书喊“要派兵”,只有王琼敢反对,不是他瞎抬杠,而是他对花马池的防御“心里门儿清”——毕竟是自己亲手规划的,知道底气在哪。而且他不光会搞“硬件防御”(修边墙),更懂“软件激励”(赏钱、分物资),把边境将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,这才是真的“懂边防”。
反观那些跟着附和派兵的人,要么是“没摸清实际情况”,要么是“不敢得罪兵部”,最后白白折腾了一场。王琼的清醒,在当时的官场里,算是相当难得的了。
王琼的故事告诉我们:遇到事别跟着别人瞎起哄,得基于“自己的实际了解”做判断。他反对派兵,是因为“知道花马池防御够强”;他敢赏钱给指挥,是因为“清楚这两人能干活”。要是没有这些“实际了解”,光靠嘴说“不用派兵”“这人靠谱”,根本没人信。
生活里遇到需要做决策的事(比如朋友劝你投资、同事提议搞某个项目),别先急着同意或反对,先问问自己“我了解这事的实际情况吗?”“这里面的风险和底气在哪?”;职场上负责工作,也得像王琼修边墙那样“摸透细节”,这样不管别人怎么说,你都能有自己的判断,不至于瞎忙活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王琼的“边境预判术”:不是瞎拦着,是“懂行才知道没必要”
王琼敢反对发兵,核心不是“胆子大”,是“太懂花马池的情况”——他亲手搞的防御,知道城墙多厚、守军多强,甚至能预判“敌人来了也翻不起大浪”。这就像现在公司里,区域门店说“遇到竞品抢客户,要总部派大量支援”,但曾在这个区域做过三年的老经理站出来说“不用,当地团队知道竞品的套路,手里还有老客户资源,撑得住”,最后果然没派支援,区域自己就搞定了——懂行的人,才知道“哪些是真危机,哪些是瞎紧张”。
当代案例1:企业“区域喊支援,老经理拦着:瞎折腾没用”
老周在连锁餐饮公司当运营总监,去年南方某城市的门店说“竞品开在隔壁,天天搞低价促销,客户都跑了,要总部派营销团队支援,再追加10万促销费”。总部的人都觉得“得赶紧救场”,只有曾在这个城市做过5年店长的老吴反对:“不用!我当年在那开店时,那竞品就来过,他们就会搞短期低价,撑不了两周;而且咱们门店有200多个老客户,只要搞个‘老客户带新送小菜’,就能稳住客流,派团队去反而打乱节奏,10万更是白花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