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觉得“一狱吏足矣”,核心是看透“问题本质”——宦官乱政是“权力太盛”,解决领头的就行,没必要搞“大动作引外援”。就像现在职场里,小团队闹点矛盾,领导不自己调解,非要请外部咨询公司来“诊断”,结果咨询公司不了解团队情况,搞出一堆复杂流程,反而把矛盾激化;或者商业里,小客户投诉,公司不派客服解决,非要请律师发函,最后客户闹到媒体,口碑翻车。
当代案例:职场“小矛盾请外援,越搞越僵”
公司设计部和运营部因为“海报风格”吵起来,设计说运营“不懂审美”,运营说设计“不接地气”。部门总监不先找两个部门负责人聊,反而请了外部“职场关系顾问”来做“跨部门沟通培训”,花了两万块,培训内容全是“理论套话”。
结果培训完,设计部觉得“总监不信任我们,还找外人来管”,运营部觉得“这点小事还要花钱,总监浪费钱”,俩部门更不配合了,最后连项目进度都拖慢了——这跟何进召董卓一样:小问题搞大动作,找外行瞎折腾,只会把简单事变复杂。
二、曹操的“躺赢逻辑”:利用对手内斗,不硬刚也能拿结果
袁尚、袁熙逃到辽东,手下还有几千骑兵。之前辽东太守公孙康仗着地方远,不服曹操,有人劝曹操趁打败乌丸的势头,顺便打辽东,把袁氏兄弟抓了。曹操却摆手:“我等着公孙康把袁尚、袁熙的头送来,不用出兵。”九月曹操从柳城撤军,公孙康果然杀了袁氏兄弟,把脑袋送了过来。
曹操的底气是“看透对手心理”:公孙康本来就怕袁氏兄弟抢他地盘,曹操要是逼得紧,他俩会联手抗曹;曹操一松,他俩就会互相捅刀子。这就像现在商业里,两个小竞品A和B抢市场,大公司C不派兵(降价、抢客户),反而按兵不动,A怕C打自己,就先干掉B,还把B的客户送给C表忠心——不硬刚,靠对手内斗赢,才是真高明。
三、曹操的“对手性格预判”:抓准“软柿子”,不怕“慢半拍”
曹操果断东征,打败刘备,袁绍不听谋士田丰劝告,错失功曹良机。恰恰说明曹操看透了对手的性格弱点——袁绍“迟而多疑”,是“慢半拍”的对手,不用怕;刘备“根基浅”,是“软柿子”,得先捏。这放现在就是创业公司选对手:先打“刚起步、没根基”的小竞品,别管“反应慢、决策难”的大竞品,效率最高。
当代案例:创业“抓软柿子,不怕慢对手”
某初创公司做办公软件,一边是大竞品A(成立5年,决策慢,要走三层审批),一边是小竞品B(成立半年,用户少,没稳定团队)。有人劝CEO“先跟A抢大客户”,CEO却学曹操“先打B”。
结果公司集中资源,针对B的用户搞“免费试用3个月”,B没资金扛,用户全跑了;而大竞品A,等讨论完“要不要反击”,B已经倒闭了,A再想抢用户,也晚了——这跟曹操打刘备一样:抓准对手性格,先捏软柿子,慢对手根本来不及反应。
四、曹操的“得陇望蜀坑”:时机不对,再大的蛋糕也别贪
曹操打垮张鲁,拿下汉中后,未听司马懿劝告夺取蜀地,这次栽在“时机判断错了”——拿下汉中后,蜀地确实乱,但曹操没趁“最乱的时候”动手,等蜀地稳定了,再想打就难了。这放现在就是企业扩张:拿下一个市场后,没趁对手没反应过来时乘胜追击,等对手稳住了,再想进就进不去了。
当代案例:企业“得陇望蜀,错过时机丢市场”
某手机品牌拿下中端市场后,有人劝CEO“趁竞品还没布局高端市场,赶紧出高端机型”,CEO却觉得“中端市场还没吃透,先别急”。结果半年后,竞品推出高端机型,还请了知名代言人,一下子占了高端市场30%的份额。
等该品牌再出高端机型时,用户已经认竞品的高端机了,最后高端机型卖不动,还浪费了几千万研发费——这跟曹操丢汉中一样:时机不对,再大的蛋糕也别贪,该出手时不出手,只会给对手机会。
五、曹操的“中间人预警”:别派“自己人”去对接,容易被坑
安定郡和羌胡离得近,太守毋丘兴要上任,曹操警告他:“羌胡想跟咱们往来,自然会派人来,你千万别主动派人去!靠谱的人不好找,派去的人肯定会教羌胡提不合理要求,自己从中捞好处。你不答应,羌胡会不高兴;答应了,对咱们没好处。”毋丘兴表面答应,到了安定郡,还是派校尉范陵去羌胡那边,范陵果然教羌胡“请求当属国都尉”(想搞更大权力)。曹操笑了:“我早知道会这样,不是我厉害,是经历的事多了!”
曹操的预警是“看透中间人的私心”——派去对接的人,很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,给对方出坏主意,反而搞砸合作。这放现在就是公司和合作方对接,别随便派员工当中间人,尤其是没经验的,很可能被合作方收买,提不合理要求,导致合作破裂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