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蔡邕vs韦忠:选错“合作对象”,是祸是福差太远
傅嘏的故事还藏着个“择人而事”的道理——跟对人能避祸,跟错人会送命。就像后来的蔡邕,为了“找工作”答应了董卓的邀请,结果董卓倒台,蔡邕也被连累杀了;而韦忠呢,张华推荐他当官,他觉得张华“不靠谱”,直接拒绝,最后张华出事,韦忠却没被牵连。
这就像现在职场里:有人为了“大厂offer”,不管领导是不是“急功近利、爱甩锅”,硬着头皮去,最后背锅被辞;有人拒绝了“高薪但团队混乱”的工作邀请,反而避开了“项目黄了被裁”的坑。
当代案例1:蔡邕式“选错领导,背锅被辞”
小林为了“进大厂”,入职了某互联网公司的边缘部门,领导是个“曹爽式”的人——爱搞面子工程,天天让团队做“好看但没用的报告”,还承诺“做完这个项目就给你升职”。小林信了,天天加班,结果项目没给公司带来实际收益,领导为了自保,跟老板说“小林执行力差,没做好核心工作”。
最后小林不仅没升职,还被公司“优化”了——这就是“选错领导”的代价:为了表面的“机会”,跟了没德行的人,最后只能替他背锅。
当代案例2:韦忠式“拒绝坑团队,避开灾祸”
小薛是个资深程序员,之前有个“创业公司”挖他,开的薪资比现在高30%,还承诺“给股份”。但小薛跟对方团队聊了两次,发现创始人是个“何晏式”的人:说“半年内上市”,却连产品核心功能都没定;还说“团队都是精英”,实际连个资深开发都没有。
小薛果断拒绝了,后来听说那家创业公司,因为“产品没竞争力,资金链断了”,不到半年就裁员80%——小薛庆幸:“还好没去,不然现在就得找工作了!”这就是“择人而事”的智慧:拒绝不靠谱的“机会”,比抓住表面的“好处”更重要。
三、核心启示:想避开“傅嘏说的坑”,记住3个“交友/合作铁律”
不管是交朋友、找同事,还是选合作方、挑领导,傅嘏的故事都在说:别被“光环”骗,要盯“本质”——人品比名声重要,行事比承诺靠谱。
1.不跟“人设党”深交:看他“做成过啥”,不是“说过啥”
遇到“天天喊口号、立人设”的人(比如夏侯玄式),别听他吹“我多厉害、要干大事”,先问“你之前做成过类似的事吗?”“具体怎么干的?”——没实绩的“人设党”,早晚坑你。
2.远离“躁+无底线”的人:急功近利还没规矩,早晚惹祸
遇到“催着干事、不做准备,还爱甩锅”的人(比如何晏式),不管是同事还是合作方,赶紧躲——跟他们合作,不仅做不好事,还得替他们擦屁股,甚至背锅。
3.选“合作对象”前,先看“德行”:没德行的人,再厉害也别碰
找工作、选合作方,别只看“薪资高、资源广”,先看对方“有没有底线”——比如领导是不是“爱甩锅”,合作方是不是“拖欠款项”,没德行的人,就算给再多好处,也会把你拖进坑。
简单说,傅嘏的厉害不是“不合群”,是“会择群”——他知道“跟错人比没朋友更可怕”。
【原文】傅嘏
何晏、邓飏、夏侯玄并求傅嘏交,而嘏终不许。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,谓嘏曰:“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,虚心于子,而卿意怀不可。交合则好成,不合则致隙,二贤莫若睦,则国之休。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。”傅嘏曰:“夏侯太初志大心劳,能合虚誉,所谓利口覆国之人。何晏、邓飏有为而躁,博而寡要,外好利而内无关钥,贵同恶异,多言而妒前。多言多衅,妒前无亲。以吾观之,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尔。远之犹恐罹祸,况可亲之耶!”皆如其言。
蔡邕就董卓之辟,而不免其身;韦忠辞张华之荐,而竟违其祸。士君子不可不慎所因也。
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